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北京: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知识产权报)

以知识产权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两区”建设——

171.8件!这是截至今年6月底,北京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领先的数据,彰显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力、竞争力,折射出“十四五”以来北京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

“十四五”时期,国家支持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两区”),为首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北京不断优化知识产权这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先后出台《北京市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以更优的制度供给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更好地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建设。“知识产权是首都创新发展的基石、文化繁荣的保障、国际交往的重要名片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十四五’以来,北京市知识产权系统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能运用、高水平保护和高标准服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孟波表示。

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领跑——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北京排名全球科技集群第三;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攀升至69.5万件……

汽车产业已成为北京市制造业第一大产业。位于亦庄经济开发区的小米汽车工厂面向公众开放参观,展厅内转速达到27200rpm的V8S电机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展现出创新赋予制造业的魅力。不到两年,小米汽车推出3款“爆款”新能源车,离不开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撑。“专利预审服务帮助我们在车辆上市前完善专利布局。获权的专利一方面彰显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小米汽车形成了有效的保护。”小米汽车专利工作负责人表示。

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的专利快速预审服务支持高质量专利申请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快速审查通道,截至目前,累计预审备案企事业单位7562家,经预审合格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快速审查通道并获得授权的专利4.2421万件,有力支撑了创新主体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快速审查的需求。其中2件预审后授权专利获得了中国专利金奖。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以专利导航为“指南针”,通过精准布局创新路径、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一系列做法着力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筑牢创新驱动发展根基。

知识产权高效能运用加速——

北京推动高校院所存量专利盘点超23万件,从中筛选出市场潜力大、经济价值高的专利构建起专利转化资源库;认定人工智能大模型、信息通信等领域4家市级产业知识产权促进中心,探索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促进工作模式。

北京不少高校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走在国际前沿,如何让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进程?获得北京市首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的“北太天元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软件技术专利产业化”项目给出了答案。该项目研究团队在校内完成“从0到1”的原创突破,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实现关键技术研发验证,再通过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产业化支持完成“从1到10”的产品化跨越。项目成果以高价值专利组合作价增资入股北太振寰(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不断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政策扶持力度,盘活存量专利,建强运营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一系列措施推动知识产权“用起来”,使创新成果在社会应用中释放出价值。

知识产权高水平保护升级——

建立市区两级专利行政裁决工作体系,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先后完成多起专利行政调解司法确认,保障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仅2024年,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指导管理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知识产权纠纷1.0054万件,成功率达77.67%,平均调解时长缩短至25天……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北京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枫桥经验”特色分明:联动机制涉及市司法局、市高级人民法院等11部门,建立20家行业性专业性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15家调解工作室,培养了一支400余人的调解员队伍,累计受理纠纷8.4万余件。今年5月,“以调解强保护”再次升级,全国首家知识产权领域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北京市知识产权纠纷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承担调解全市范围内重大疑难复杂及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指导成员单位开展知识产权纠纷线索排查、调解及普法宣传等综合服务。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健全完善市区两级专利行政裁决工作体系,依法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强化海外维权,实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试点数据确权,以制度创新、登记实践、金融赋能和场景落地“四位一体”推进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一系列举措全方位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为创新主体解决保护“后顾之忧”。

知识产权高标准服务完备——

建设17家公共服务区中心和111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站,累计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2.6万人次;全市共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9000余家,执业专利代理师数量达1.53万人……

步入北京(中关村)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线上线下全流程、各门类的知识产权服务一应俱全,130家具有国际知识产权服务能力的优质机构在大厅公共服务平台轮值,面向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国际大厅还在中关村创客小镇、国际孵化器、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科技企业园区设立了19家工作站,面向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知识产权帮扶。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首创并建设形成了“1+17+N”多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区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全覆盖;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落实知识产权服务业指标促进工作,开展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升国际服务质量支持项目……一系列行动,织牢了知识产权服务网,丰富了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维度,全面提升了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获得授权的专利中,企业拥有的专利占比约60%,发明专利占比约60%。“‘双60%’的出现,背后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成果的质量与含金量持续提升,也印证了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劲头在持续攀升,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孟波表示,面向“十五五”,北京市知识产权系统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压实责任、夯实举措,高质量筹划和推进北京市“十五五”时期知识产权发展相关任务,为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两区”建设贡献新的力量。(记者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