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主动上门”,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知识产权报)

以知识产权务实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升级,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怎样帮助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让知识产权向生产力迅速转变?在安徽省委、省政府“改进作风 访企入村”专题行动的号召下,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访企问需、访企送策、访企解忧,推动知识产权从“纸面”到“地面”高效转化,为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建立多层次服务网络

自2023年以来,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建立并持续深化“工作联系点”机制,连续3年遴选高校院所、服务机构、专精特新企业等50家单位作为年度重点联系单位,形成常态化工作联系机制,一张助企服务网徐徐展开。从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专利申请、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到知识产权资金支持、专利奖申报、商标品牌建设,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积极为企业答疑解惑,并听取意见建议。

依托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安徽分中心,2024年,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遴选5家省内涉外企业作为重点联系单位。同时,该中心针对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需求,于2025年确定了20家企业作为年度拟上市重点服务企业,协助企业打通“IP”到“IPO”之路。

在建设梯度体系的同时,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不断拓展服务面:横向与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署《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合作框架协议》;纵向在全省建立17个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安徽分中心工作站、在全省10个地市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合肥代办处(下称合肥代办处)咨询服务站,立体化构建全国首家省级层面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

“截至今年6月底,中心已为马鞍山市东科(安徽)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博雷电气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业提供专利质量分析、风险预警、拟上市知识产权合规辅导等多项指导服务。”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多层次服务网络的建立,推动着知识产权服务一步一步延伸至企业的“家门口”,实现了政务服务从“被动受理”到“主动上门”的转变。

实施项目化精准赋能

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安徽精卓光显)作为六安市舒城县光电显示领域的龙头企业,创新产出速度相较于同领域国内头部企业偏弱。2021年,在了解到当地产业发展困境后,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与舒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六安电子信息(光电显示)产业专利导航基地,为企业技术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规划建议。基于企业“重点海外市场专利布局不足、存在较多专利壁垒”的现状,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邀请专业律师事务所为安徽精卓光显提供EC电致变色技术海外风险预警,同时连续两年将安徽精卓光显列入中心工作联系点名单,持续跟踪企业项目实施情况和研发进展。

通过开展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和专利导航项目,包括安徽精卓光显在内的多家安徽企业甚至地方产业都从中获益。淮北市运用专利导航成果引进总投资50亿元的科技项目,为精准招商提供支持;安庆长虹化工有限公司通过专利导航数据库数据分析,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推动项目投产,预估年产值6亿元;马鞍山钢铁公司开展特钢产业导航项目,为30余个研发项目提供支撑,助力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了国产高铁轮轴在动车组上的装车应用。

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上述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安徽累计登记专利导航项目127项;4个导航服务基地获批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安徽在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备案成果100余项。

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还以实施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项目为“盾”助企纾困,目前已为25家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累计指导80余家企业妥善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近两年取得和解、实现对方撤诉等有利结果案件数量显著增长。

营造“零距离”服务环境

在安徽省政务大厦,合肥代办处设立志愿者服务窗口、提供便民服务,实现业务线下“就近办”、急件“加速办”,营造“心贴心、零距离”的服务环境。

为积极打造“一窗通办”、实现“一网通办”,合肥代办处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业务,建成集专利、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初审等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窗口。同时,持续开展专利电子申请“三进”活动,在企业、高校院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举办专题培训,形成“点对点”“面对面”和“直通车”式知识产权服务新模式。目前,安徽专利电子申请率为99.93%,位居全国前列。

不仅如此,合肥代办处还实施专项服务计划,对安徽自贸试验区及联动创新区专利优先审查推荐工作进行专题部署,予以政策倾斜;对专精特新企业符合条件的专利优先审查请求予以优先推荐;关注重大新兴产业拟上市企业专利申请的优先预审需求,为创新主体提供了极大便利。今年上半年,合肥代办处受理专利优先审查7955件,完成推荐3523件,惠及创新主体2572家,在2024年、2025年连续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青年文明号”。

从“坐等服务”到“工作下沉”和“主动上门”,入企服务成为一场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安徽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以“访”为桥,以“企”为镜,将为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创新支撑。(通讯员 毕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