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是浇灌经济发展的“活水”、畅通要素流动的“血脉”。围绕中央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总体要求,知识产权金融在地方、在基层的发展实践全面开花。近期,北京市、湖北省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推出新举措,呈现出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的局面。
北京:针对不同产业创新知识产权金融
北京市是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之一。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等七部门制定印发《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在登记、评估、处置、补偿等关键环节细化落地措施,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系列更具创新性和探索性的特色举措。后续,北京市将组织部分知识产权金融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积极性较高的金融机构和行政区开展试点工作。
《行动方案》针对“登记难”“评估难”“处置难”问题,以及优化金融机构服务机制、健全协作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包括,依托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知识产权登记服务大厅等渠道设立知识产权金融综合服务点,“一站式”办理知识产权质押登记、融资咨询等服务事项,提升线下服务便利性;鼓励商业银行对于单笔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通过内部评估或者银企协商形式确定价值,允许有条件的机构扩大内部评估范围;鼓励将动植物新品种权、数据权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纳入可质押知识产权范畴;鼓励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产业、未来产业、高精尖产业研发知识产权金融产品;鼓励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等设置知识产权转让交易、质物处置等专门板块;探索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共同体,实行“共贷、共保、共担”,集中行业力量支持关键技术转化和优势企业培育等。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成服务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畅通、体制机制完备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构建具有北京创新特色、运行良好高效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总体形成知识产权、产业、金融良性互动的工作局面。
据了解,北京市有关部门将对试点机构和试点地区实施名单制管理,加强日常工作评价和退出管理。鼓励试点机构和试点地区结合工作实际,推出细化措施和创新举措。北京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将加强组织协调,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和案例推广,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提质增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湖北:政、银、企紧紧“抱”在一起
近日,2025年湖北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推进活动在武汉市举办。活动旨在进一步加强湖北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促进政、银、企同频共振,实现产业与金融双向赋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湖北知识产权金融工作要突出优质效、坚定不移厚植支点的核心优势,构建健康、高效、可持续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要大胆探索知识产权增信融资机制,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破解知识产权金融“评估难”“处置难”等问题,打造服务体系完善、市场活力迸发、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区域特色显现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真正形成“技术—知识产权—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
活动现场,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发布了《湖北省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工作指引》《湖北省第四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授信企业白名单》等知识产权金融工作信息,“鄂融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专区上线。由16家知识产权创投机构发起的首家湖北省知识产权投资联盟正式成立。活动促成了一系列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成果: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与多家银行签订知识产权金融赋能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和省内3家银行签订质物处置合作协议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0亿元集中授信协议;来自全省10个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试点县区的12组知识产权投融资项目现场签约,涵盖银行、投资机构、企业间的多方合作,签约总额达2.65亿元。
活动中,金融、投资机构代表围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进行现场交流。武汉心径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AI人工心脏及智械矩阵”、武汉过控科技有限公司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湖北启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等3个高价值专利项目进行路演,展示了湖北科技创新的先进成果和水平。(李杨芳 林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