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位居第一;广东7家企业等创新主体入围2024年度全球PCT专利申请50强,华为连续七年排名全球第一;“十四五”期间,广东专利转让许可及受让被许可等转化次数达69.27万件,居全国首位……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
2023年正值改革开放4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并专门强调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珠江潮涌,知识产权“活水”滋养出广东蓬勃的创新生态。“十四五”期间,广东坚持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先行示范省和国际一流湾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和知识产权地区发展指数分别连续8年和12年领跑全国,多项核心指标居全国首位。聚焦前沿技术“谁来创新”“如何保护”“怎么运用”这些关键议题,广东探索出一条发挥知识产权核心纽带作用的发展之路。
用心服务,创新有“底气”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完善的创新链、产业链,数量众多的科研机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在此聚光成炬,照亮了企业创新能级跃升新路径。
“中国科技企业想要实现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参与者转变,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兴通讯)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米瑶感慨,从1996年中兴通讯提交第一件专利申请、1998年提交第一件PCT国际专利申请起,到如今已在全球提交专利申请超9万件,覆盖有线通信、无线网络等核心技术领域。
中兴通讯是广东众多坚持以技术拓市场、以创新求发展的企业的缩影。如今,广东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超2000万户,今年前8个月,广东全省新设经营主体212.69万户,其中新设“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达41.46万户、新设“数字经济”企业16.76万户,有力支撑了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
这片土地的创新氛围缘何如此浓厚?广东用心编织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是关键。推动广州、深圳、佛山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建设试点;培育建设广州开发区、深圳福田区、广州越秀区3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试验区;地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实现全省覆盖,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达13家……得益于这些服务载体,这张“知识产权网”不仅守护着每一份创新成果的价值,更坚定了企业深耕实业、锐意突破的信心,让企业的创新底气愈发充足。
强化协同,保护有效果
同向而行,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日趋完善。
广东11个单位联合签订《关于强化广东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备忘录》、八部门共同印发《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任务分工》,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效能,实现了知识产权严格、协同、精准、高效、智慧保护。
近年来,广东率先探索开展专利侵权纠纷“委托裁决”,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判定和技术调查“双支撑”机制。“十四五”以来,广东省处理专利侵权纠纷受理案件3.89万件,其中行政裁决类7597件、出具维权意见类3.13万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促进纠纷快速解决,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保驾护航。
走深走实,知识产权保护连贯成片。
16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8家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5个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24个“黄金内湾商业秘密保护创新工程”先行区……越来越多知识产权保护站点在广东落地,这些“锚点”为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夯实了基础。
向新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与时俱进。
数字时代下,数据怎样保护、如何更好地流通运用的问题备受关注。2022年11月,广东成为全国首批数据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地方,试点以来,广东不断探索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有效路径和模式,先后印发《广东省数据知识产权地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指南》等政策文件和地方标准。截至2025年8月,累计接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3817件,颁发证书2604份,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数据知识产权交易和质押融资等工作。
深中通道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等先进技术。在工程建设中,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构建了跨海工程建设过程质量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并将其申请登记为数据知识产权。今年7月,“深中通道建设过程质量管理数据”获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这是广东省首张重大工程领域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对明晰企业数据权属、规范运营管理和降低运营风险、强化法律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标志着广东省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服务重大基建工程数据要素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以此为契机,广东将着力打通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运用—保护”全链条服务,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激活价值,运用有渠道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面向世界的“技术橱窗”。2024年5月,全国首个以知识产权国际转化为特色的交易平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获批建设,该平台自运行以来,已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推动超100项高价值专利达成交易意向,搭建起了专利技术“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桥梁。
高校是专利的“富矿”,如何才能将束之高阁的专利技术摆上“货架”?“通过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平台可以一键联系到高校教师,也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所需要的技术成果。成果成熟度按照从理论研究到小批试制,再到产品划分了9个等级,让需求方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去挑选心仪的‘商品’。”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李家玉介绍。
2024年,广东省专利转让和受让14.1万次,专利许可和被许可1.9万次。今年4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印发《2025年广东专利转化运用攻坚举措的通知》,提出28项具体举措,推动专利转化运用机制更优、效能更高、活力更足。
近年来,广东持续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模式创新,为科技创新引来金融“活水”。广东知识产权金融规模持续扩大、产品更加多元,2024年,广东省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3453.97亿元,同比增长49.74%,惠及企业5067家,其中中小企业4931家;新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25支,规模逾40亿元。金融政策加持下,知识产权“变现”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东省知识产权部门将持续厚植创新‘沃土’,让更多高价值专利在这里‘开花结果’;优化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行机制,让创新成果转化之路更畅通;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有力地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新烈表示。(记者 赵振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