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政策文件>年度报告>200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年报

二、专利申请与审批

1.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状况

  根据科技部研究制订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方案(24个小类行业)和国际通用的国际专利分类法(IPC)建立了产业分类与国际专利分类的对照表(见附表一);按照这个对照表统计了1997至1999年各年度的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见附表二);对各产业间、国内专利外申请状况作简要分析。

  首先看四大产业的发展情况(见表1)。从总量上看,97、98两年基本持平,99年有所降低,主要是国外申请较大幅度减少(降幅为40%左右)。国内申请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长14.2%,99年比98年激增40%,使得99年我国收到的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国内与国外平分秋色;其中以"计算机、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最为迅速,每年增长近19个百分点,然后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也在17%左右,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这两大产业在科技的发展及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进展。高技术领域的国内申请虽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在占当年国内申请总量中仅为4%左右 ,比国外申请的20%为高技术领域申请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看各行业的发展。由表2可以看出 ,三年中申请量居前列的行业基本变化不大。其中国内申请数量占国内外申请总量一半以上(99年数量)的有4个行业 :①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主要是中成药制造业)、 ②"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 ③"生物制品业"、 ④"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 。 ①②两行业始终保持较大优势 ,分别占本行业国内外专利申请总量的六到八成左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③ ,99年国外申请比上年减少两倍以上,国内申请却激增四倍,使得这一领域的申请有近九成是国内申请,这对于改变生物制品技术市场被外国专利垄断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总体来说,我局受理的涉及高技术产业的发明专利申请中,相对技术含量高、占经济竞争主导地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申请仍主要来自国外。

  最后看主要国家来华申请状况。本文将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这四个经济和专利均较发达的国家作为对象,统计了97-99三年间来华申请状况(见表3)。总体上看,与当年国外来华申请相比,四国申请均占到半数以上;尤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办公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突出,均占到国外申请总量的九成左右,比国内同类申请明显存在优势。 以目前发展最快、应用范围最广且消费市场最大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1997年国内申请量仅为国外来华申请量的七分之一(仅为日本来华申请的35.4%),到99年这一状况虽然有所改观,但国外申请仍占到八成。目前这一领域在我国的申请,日本以松下、索尼、日立、NEC为主,美国以摩托罗拉、IBM为主,韩国则以三星、现代为主,而这些正是当今垄断我国电子、通信市场的几个主要品牌,虽然国有品牌也在争取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但在发明高度、市场竞争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仍处于劣势。

  2.发明专利授权情况分析

  (1)对授权累计量的分析对比

  从1985年至2000年8月18日,国内发明专利申请结束审查程序的申请总共有98000余件,其中21000余件是授权公告的,与145000余件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相比,结案率约68%。

  与之相比,从1985年至今,国外发明专利申请中结束审查程序的申请总共有约82000件,其中总共31000余件是授权公告的,与166000余件的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相比,结案率约50%,其中授权占结案的比例为38%,授权占申请的比例为19%。

  从总的申请量和总的授权量来看,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占总发明专利申请的比重为46.6%,国外发明专利申请占总发明专利申请的比重为53.4%;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40.2%,国外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59.8%。

  (2)对技术创新热点领域的分析对比

  从授权率上看,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与国外发明专利申请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整体上虽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处于劣势,但在某些技术领域,我们还是有优势的。

  (a)技术创新十大热点领域的对比

  从统计结果看,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累计量中居前十位的IPC大类分别是(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累计量位居前十位的IPC大类中,有七个大类不仅授权量大,而且国内授权量所占的比重高于50%,反映出这些大类我国的技术开发实力比较强,研究开发比较活跃,技术发展速度较快,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所占的份额比较多,因而新技术新产品较多,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换代也较快。 例如 : 在A61这个大类中,以中药、保健药、化妆品为代表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就非常活跃,而且质量较高。

  与之对应的是,在我国的国外发明专利授权累计量中居前十位的IPC大类分别是(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国外发明专利授权累计量位居前十位的IPC大类中,有五个大类与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累计量位居前十位的IPC大类相同,只是排列的顺序不同。说明在一些热点领域上,国内科技发展趋势基本上与国际相吻合,只是不同步。

  (b)技术创新十大热点领域的变化情况

  近年来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累计量前十位发生的变化则更能反映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在技术领域上的分布发展变化情况, 下表列出了这些变化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除去第一年授权公告数量过少无统计意义之外,位居各年授权量第一的只有两个大类。 在94年之前是G01大类,以后就是A61大类。G01大类自94年后,便一路走下坡路,99年开始从前十名中消失,反映出近年来G01大类的技术开发活动在减弱。A61大类在94年登上当年授权量第一名的宝座之前,基本上一直在前十名中上下起伏,92年专利法修改后,放开了对中药等药品的限制,是A61大类长期第一的主要原因。

  3.专利申请状况

  2000年,我局共受理三种专利申请170,682件,比上年的134,239件,增长了36,443件,增长率为27.1%。

  截至2000年12月31日,我局已累计受理专利申请1,166,427件。其中国内专利申请为972,860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83.4%;国外专利申请为193,567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16.6%。

  自1994年我局正式成为PCT成员国,截至2000年12月31日,共收到国际申请1,767件;收到国际申请检索本1,709件,完成国际检索报告1,299件;收到国际初步审查要求书903件,完成国际初步审查报告698件;进入中国国内阶段的国际申请:发明59,419件,实用新型19件。在2000年共收到国际申请746件;收到国际申请检索本671件,完成国际检索报告364件;收到国际初步审查要求书267件,完成国际初步审查报告230件;进入中国国内阶段的国际申请 :发明15,798件,实用新型4件。

  2000年专利申请的特点是 : (1)从三种专利申请的数量来看,发明专利申请51,747件,比上年的36,694件,增长41.0%;实用新型专利申请68,815件,比上年的57,492件,增长19.7%;外观设计专利申请50,120件,比上年的40,053件,增长25.1%。(2)从国内、外的构成来看,国内申请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占81.9%;国外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占到87.0%。(3)从三种专利的构成来看,发明专利国内申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0年共有25,346件申请,比上年同期增长62.5%,使得发明专利国内、国外申请在数量上平分秋色;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国内申请均占总量的90%以上。

  4.专利申请的地区、行业和国别分布状况

  2000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分省市计的排列顺序与上年相比有所变化,位居前十名的省市依次是:广东、上海、台湾、北京、浙江、山东、江苏、辽宁、四川、福建。

  2000年,来自国内工矿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为45,862件,比上年的32,636件,增长40.5%;来自国内大专院校的专利申请量为2,924件,比上年的1,769件,增长65.3%;来自国内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量为4,122件,比上年的3,048件,增长35.2%。

  截至2000年12月31日,来我国申请专利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05个,2000年向我国提出专利申请的国家和地区共有71个,新增加的国家有6个:梵蒂冈(2件)、安道尔、多米尼加共和国、爱沙尼亚、摩洛哥、越南(各1件)。申请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法国、荷兰、瑞士、英国、瑞典、意大利。

  5.专利申请在各技术领域的分布状况

  2000年,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按IPC分类,共完成116,769件,比上年的97,753件,增加19.5%。

  从2000年发明专利申请的分类情况看,其特点是 :(1)有关医用、 牙科用、 梳妆用的配制品(A61K)的申请连续第十年列在申请总量首位,其中国内申请占近七成 ;有关电数字数据处理(G06F)的申请列在第二位,国内、国外申请基本上平分秋色 ;(2)有关肽、氨基酸(C07K)的申请是2000年国内申请增长的一大热点,在国内排名中位居第二,此外有关药品(A61K)及有关电数字数据处理(G06F)的申请连续第五年名列国内三甲;(3)国外申请占优势的主要为有关杂环化合物(C07D)、有关信息存贮(G11B)、有关中转交换选择设备(H04Q)等的申请,其数量均占到申请总量的80%以上。

  由于实用新型专利95%以上是国内申请,因此有关排名实际上反映了国内实用新型申请的状况:有关用于贮存或运输物质的容器或包装(B65D)的申请已连续八年位居首位,名列前茅的还有阀门、通风、充气装置等(F16K)、电数字数据处理(G06F)、门窗装置等(E06B)的申请。

  6.专利申请的审批情况

  截至2000年12月31日,中国专利局已累计授予专利权636,385件。2000年授予专利权105,345件,比上年的100,156件,增长5.2%。

  2000年,公布发明专利申请38,290件。全年发明专利实审请求生效量为33,449件。实质审查中驳回的发明专利申请961件,撤回的5,820件。授予发明专利权12,683件,比上年的7,637件,增长66.1%。

  2000年,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54,743件,比上年的56,368件,减少2.9%;驳回273件,撤回9,841件。

  2000年,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37,919件,比上年的36,151件,增长4.9%;驳回21件,撤回4,543件。

  表1:2000年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按职务、非职务分别统计

  表2:2000年国内职务、非职务申请分布状况

  表3:1997—2000年国内职务申请分布情况

  表4:2000年申请量居前十位的国外公司企业

  表5:2000年国内申请量居前十位的大专院校

  表6:2000年国内申请量居前十位的科研院所

  表7:2000年国内申请量居前十位的工矿企业

  表8:2000年国内申请量居前十位的省市

  表9:2000年国外申请量居前十位的国家

  表10:2000年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按IPC分类状况

  表11:2000年发明专利申请按IPC分类居前十位的小类

  表12:2000年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按IPC分类居前十位的小类

  表13:2000年国内外三种专利职务、非职务申请批准状况

  7.生物肥料的技术发展展望

  "生物肥料"技术是指以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而导致作物得到特定的肥效的技术,它包含两类发明:使用生物体来制备肥料的方法发明和包含生物体的肥料产品发明,后一种发明占绝大部分。

  我国生物肥料的研究应用实际上在建国后不久即已展开,起初是对豆科植物用根瘤菌进行接种。50年代,自苏联引进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菌剂。60年代我国研制成功放线菌类"5406"抗生菌肥料和固氮蓝藻肥。70至80年代开发出由土壤真菌制成的VA菌根,改善了植物磷素营养条件和提高水分利用率。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又相继应用联合固氮菌和生物钾肥作为拌种剂,近来发展到推广应用由根瘤菌、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和有机肥复合制成生物肥料做基肥施用。

  1985年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有关生物肥料专利申请的数量变化如下(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生物肥料专利申请在1991年出现了快速增长,目前已经达到每年约30件专利申请,相信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现代化农业的不断追求,生物肥料专利申请量也将随之增长,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我们认为下列几个方面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物肥料的发展趋势所在:

  (1)由单一生物菌种向复合多菌种方面发展

  由于微生物肥料的肥效并非单一功能作用结果,因而必然发展到多种菌的复合。目前,国内微生物肥料多趋向于将根瘤菌、固氮菌和解磷菌、解钾菌等多种微生物菌种组合在一起施用,利用不同生物菌种对作物的不同作用机理,形成多种协同效果,因此由单一生物菌种向复合多菌种方向发展也是必然的。

  (2)由接种剂向复合生物肥方面发展

  由于将有效菌类制成接种剂用于农作物拌种肥难以满足广大农田对肥料的需求。农田土壤由于日益减少施用农家肥而造成板结,影响到肥力基础。这一现象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采用含有微生物菌类与有机肥基质复合而成的生物复合肥,可大大增加根际有益菌群,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及营养元素,这是今后微生物肥的主流方向。

  (3)由单功能向多功能方面发展

  尽管在生物肥料领域内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多年来存在着争论,但基本的共识是各种微生物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例如有些固氮菌除有固氮作用外,还能抑制病菌,有些杀虫细菌同时具有抑菌作用,许多土壤微生物都有剌激植物生长作用。随着人们对生物肥料认识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对这种肥料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生物肥料兼有改善植物营养、剌激生长和抑制病菌等综合功能。因此未来生物肥料应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不仅要求其有肥效、改善作物品质、外观等特点,甚至还要兼有防治作物病虫害、调整作物成熟期等多种功能。

  (4)由无芽孢菌向芽孢菌种发展

  现有的生物肥料所使用的根瘤菌类、固氮菌类均属于无芽孢菌类。由于无芽孢杆菌不耐高温和干燥,其抗逆性较低,也不耐贮存,在肥料剂型上只好采用液体形式或将微生物菌种吸附在某些载体,如草炭或蛭石等材料中,以便于贮存和运输。但随着生物肥料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用量的不断增加,液体或吸附形式的生物肥料在运输和施肥方面困难较大,特别是难以形成商品化。要想改变微生物肥料的剂型就要进行菌种更新换代。而采用芽孢菌类作为生物肥料中的菌种就可以避免上述情况,例如目前已有多项专利申请提出选用巨大芽孢杆菌(B.megatherium)、多粘芽孢杆菌(B.polymyxa)、胶样芽孢杆菌(B.mucilaginosus),这些芽孢菌及其变体能耐高温、耐旱,因此可以将含有这些菌种的生物肥料干燥成干粉或形成颗粒,从而长期贮存。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我国生物肥料必然会有较大发展。国际上已有70多个国家在大力推广应用微生物肥料,其施用比例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农业用肥总量的一半以上,正逐步替代化肥产品。在我国虽然开展研究工作已有近50年,生产厂家也有好几百家,但无论是研究还是生产,其规模、深度、广度以及应用均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

  8.纳米技术分析和预测

  目前,纳米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有关纳米材料和技术的专利申请急剧增多,从我国专利申请来看,总计约312件,其中以国内为主。97年至今约149件,其中发明136件,在我国主要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大企业等单位。从德温特数据库得知, 最近一两年有关纳米材料和技术的国外申请特别多。现将99年来几个主要热门领域的申请量统计于表1。

  分析:

  a)申请量相对集中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b)申请的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纳米材料及其开发的产品, 二是制备方法和装置,三是纳米材料的应用。就申请量最大的化学方面而言, 纳米材料主要涉及金属或非金属及其氧化物、涂料组合物、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催化剂、陶瓷、合金、单晶和医用或化妆用配制品、 纳米碳管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

  c)国内申请中大部分涉及材料制备方法;国外申请中涉及应用的相对较多。

  d)从制备方法来看,除了传统的溶胶-凝胶法和热解法外,还有气相和固相法,并增加使用了辐射和超声波以及激光等现代技术。

  e)用纳米材料开发的产品涉及各种领域, 国内外同时集中在陶瓷、涂料和医用或化妆用配制品;国外申请高于国内的有磁体和光学元件等。

  预测:

  a)明年起,国外可能会向我国大量申请, 主要集中在材料、开发的产品及其应用方面。同时,国内申请也会增加, 主要集中在开发的产品、方法和装置方面。

  b)有机化学领域内,有机大分子修饰纳米颗粒润滑油添加剂和增强粘结固体润滑涂层、纳米颗粒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或增强金属-聚合物多层复合材料、超薄有机润滑薄膜等三类纳米润滑材料的申请量将会逐渐增多。

  c)近期,碳纳米管的专利申请仍然是热点, 碳纳米管列阵将有新进展。

  d)今后,用于很有发展前景的氢燃料源、信息技术、制备带有生物活性物质的纳米微粒和可用于药学、医学和化妆品等领域的纳米材料的申请量将会不断增加。

  9.移动通信技术分析和专利申请预测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其专利申请量在我国通信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2000年的专利申请量与1999年相比基本持平,1999-2000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申请量比例如图1所示,主要公司的申请量比例如图2所示。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申请量相对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和韩国的几个通信公司,如: 日本电气,美国朗迅,韩国三星公司等,而我国通信企业的移动通信专利申请量略有上升。从专利技术的角度看,主要集中在功率控制、分集接收、切换、终端设备等。

  目前由于通信公司都在积极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诸如智能天线技术、基带处理、功率控制技术、切换技术、拥塞控制、资源分配与管理的专利申请将是专利申请的热点。另外应用无线接入协议(WAP)的小型图象移动终端技术也将提出专利申请。

  因此,预计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仍然是在我国申请专利的一个热点 ; 今后国内的通信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和所占比例将会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