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政策文件>年度报告>200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年报

专利申请与审批

1.专利申请状况

2002年,我局共受理三种专利申请252,631件,比上年的203,573件,增长了49,058件,增长率为24.1%。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我局已累计受理专利申请1,622,631件。其中国内专利申请1,344,177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82.8%;国外专利申请为278,454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17.2%。

自1994年我局正式成为PCT成员国,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共收到国际申请4,372件;收到国际申请检索本4,220件,完成国际检索报告3,767件;收到国际初步审查要求书2,282件,完成国际初步审查报告1,769件;进入中国国内阶段的国际申请:发明101,031件,实用新型28件。2002年,共收到国际申请951件;收到国际申请检索本937件,完成国际检索报告1,001件;收到国际初步审查要求书697件,完成国际初步审查报告738件;进入中国国内阶段的国际申请:发明22,585件,实用新型5件。

2002年专利申请的特点是:(1)从三种专利申请的数量来看,发明专利申请80,232件,比上年的63,204件,增长26.9%,在经过1998、1999两年增长低徊期及2000、2001年的增长高峰期后逐渐趋于平缓;实用新型专利申请93,139件,比上年的79,722件,增长16.8%;外观设计专利申请79,260件,比上年的60,647件,增长30.7%。(2)从国内、外专利申请的构成来看,国内申请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占80.6%;国外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占到85.9%。(3)从三种专利的构成来看,发明专利国内申请为39,806件,国外申请为40,426件,国内国外基本上平分秋色;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国内申请所占比重(90%以上)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

表1 2002年国内外三种专利申请按职务、非职务分别统计

2.专利申请的地区、行业和国别分布

2002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分省市计的排列顺序与上年相比有所变化,位居前十名的省市依次是:广东、上海、浙江、台湾、北京、江苏、山东、辽宁、福建、四川。

2002年职务申请的增长比往年要速度快、增幅大。来自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为68,962件,比上年的51,302件,增长34.4%;来自国内大专院校的专利申请量为5,981件,比上年的3,810件,增长57.0%;来自国内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量为5,373件,比上年的4,360件,增长23.2%。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来我国申请专利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16个,2002年向我国提出专利申请的国家和地区共有75个,新增加的国家有7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库克群岛、捷克共和国、毛里求斯、萨尔瓦多、叙利亚和突尼斯。申请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日本、美国、德国、韩国、荷兰、法国、瑞士、英国、瑞典、意大利。

表2 2002年国内职务、非职务申请分布状况


      

表3 1999-2002年国内职务申请分布情况

图3 1999-2002国内专利职务申请增长状况

3.专利申请在各技术领域的分布状况

2002年,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按IPC分类,共完成181,373件,比上年的156,504件,增长15.9%。

从2002年发明专利申请的分类情况看,其特点是:(1)有关医用、牙科用、梳妆用的配制品(A61K)的申请第十一次列在申请总量首位,国内申请占到70%;电数字数据处理(G06F)的申请名列第二,国内申请所占比重略高(为56.4%);有关半导体器件(H01L)的申请名列第三,其中国外申请占到近六成;(2)有关医用、牙科用、梳妆用的配制品(A61K)及有关电数字数据处理(G06F)的申请连续第七年名列国内三甲; 有关制作人造长丝、线、纤维、鬃或带子的机械方法或设备(D01D)数年来首次列进前十即跃至第三, 国内申请是国外同类申请的2.7倍。(3)国外申请排名前10位的小类与去年相比没有变化;比重占优势的主要为有关信息存贮(G11B)、有关杂环化合物(C07D)、有关中转交换选择设备(H04Q)等的申请,其数量均占到申请总量的70%以上。

由于2002年实用新型专利99%是国内申请,因此有关排名实际上反映了国内实用新型申请的状况:有关用于贮存或运输物质的容器或包装(B65D)的申请第九次位居首位,有关制作人造长丝、线、纤维、鬃或带子的机械方法或设备(D01D)的申请、有关电数字数据处理(G06F)的申请分列第二、第三位。

4.专利申请的审批状况

表4 2002年申请量居前十位的国外公司企业

表5 2002年国内申请量居前十位的大专院校

表6 2002年国内申请量居前十位的科研院所

表7 2002年国内申请量居前十位的企业

表8 2002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十位的大专院校

表9 2002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十位的国外公司企业

表10 2002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十位的科研院所

表11 2002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十位的企业

截至2002年12月31日,中国专利局已累计授予专利权883,035件。2002年授予专利权132,399件,比上年的114,251件,增长15.9%。

2002年,公布发明专利申请58,989件。全年发明专利实审请求生效量为47,365件。实质审查中驳回的发明专利申请1,834件,视为撤回的9,383件。授予发明专利权21,473件,比上年的16,296件,增长31.8%。

2002年,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57,484件,比上年的54,359件,增长5.7%;驳回128件,(视为)撤回9,356件。

2002年,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53,442件,比上年的43,596件,增长22.6%;驳回21件,(视为)撤回4,073件。

表12 2002年国内申请量居前十位的省市     

                                图4

  

表13 2002年国外申请量居前十位的国家

                                    图5

            

5.汽车变速器控制技术分析与展望

汽车变速器控制技术随着人们对汽车车速和经济性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发展。自动变速器的自动换档能够消除驾驶员换档技术的差异、提供优良的传动比转换性能,极大地改善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状况,因此,目前变速器控制方面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自动变速器,特别是液力自动变速器和无级变速器。从2002年变速器控制方面的申请状况来看,汽车自动变速器控制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如下:

(1) 液力自动变速器多档位化

为了提高燃油经济性,要求尽可能地由变速器机械部分多承担变速、变矩功能,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不断高速化,又要求变速器的变速范围不断提高,因此,液力自动变速器机械部分的变速范围不断提高。此外,为了提高换档过渡过程的平顺性,要求降低相邻档位的速比间隔,这样也更有利于发动机在最佳状态运行。增加档位是液力自动变速器控制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

(2)液力自动变速器换档点控制智能化

智能控制系统在换档控制时考虑行驶工况的各种影响因素、司机的性格情绪因素和车辆的性能状况因素等。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在普通路面上正常行驶时保证变速系统准确换档,而且能够在不同的特定工况下保证变速系统正确换档。此外,车辆的许多参数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会发生变化,智能控制系统能够通过对车辆自身参数变化识别,在控制上自行调整。现在采用的智能化的液力自动变速器换档控制模型已经成为复杂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在有关的信息识别和控制中越来越多的现代智能控制技术将得到应用,例如模型控制、自适应控制、学习控制等。

表14 2002年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按IPC分类状况

表15 2002年发明专利申请按IPC分类居前十位的小类

表16 2002年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按IPC分类居前十位的小类

表17 2002年国内外三种专利职务、非职务申请批准状况

(3)液力自动变速器换档过渡过程高品质化

液力自动变速器换档品质控制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换档品质表现在换档过渡过程的舒适性和零部件负载两方面,换档过渡过程涉及较多的影响因素,精细的分析需要对整个传动系统进行动态模拟仿真,但是,这样的系统模拟仿真不能满足实时控制的要求,因此,对过渡过程的分析需要建立适合实时控制的简化数学模型。换档过程的高品质化还依赖于压紧油压时间历程的精确控制。换档品质控制的智能化,通过识别车辆行驶工况、并利用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现代控制手段实现换档过渡过程的高品质化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4)电控无级变速器

无级变速器的变速过程平稳连续、操纵方便,可以实现恒功率传动,可以使发动机始终在经济转速区域运行,大大改善燃油经济性,无级变速器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分别比液力自动变速器提高约10%和15%。此外,装备无级变速器的车加速时无须切断动力、乘坐舒适、超车加速性好,而且无级变速器的成本低于液力自动变速器。目前,无级变速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小排量的轿车上。对无级变速器进行精确的微机控制,可以使带轮的油液流量和油压与发动机工况匹配,减少无级变速器的油泵功率损失,优化发动机运行工况,显著降低燃油消耗。

将来,更多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控制技术将应用在现代汽车上。随着中国汽车业与国外汽车业界先进公司的合作不断加强,预计在汽车自动变速器控制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将会有增加的趋势。

6.移动通信专利分析及展望

移动通信系统在近20年间经历了三代发展历程。目前正处于第二代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过渡期。2.5G、3G技术日益成熟完善,基本形成以WCDMA、CDMA 2000,TD-SCDMA 标准框架下的体系。其相关专利一直保持较高的申请量。截止到2002年10月,有关移动通信专利(不包括PCT申请)有约1353件。

图1表示发明专利申请(不包括PCT申请)中相关专利申请的国家分布;图2表示移动通信技术的国际专利分类的百分比分布。从图中分析得出:

(1)在不包含PCT申请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移动通信申请672件,占整个申请量的48%,表明该领域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进展,同时可以推测出国外著名通信公司越来越重视PCT申请。

(2)从专利角度看,技术主要集中在H04Q7/32、H04Q7/20、H04J13/00、H04J13/02、H04J14/02、H04B7/00-7/26,涉及抑制多址干扰如多用户检测;功率控制;分集接收;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GSM/GPRS 以及无缝网络结构。其中,中国申请的技术内容既涉及TD-SCDMA核心技术又涉及W CDMA具体技术的应用演进,以及GPRS、GSM/CDMA手机、蓝牙技术应用、短消息应用业务。



随着用户越来越关注个性化的无线应用服务,预计基本业务、智能网业务、无线数据业务方面的相关专利申请将进一步增加,同时,由于移动网络从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然后向全IP网络结构演进、最后实现不同接入网络之间的互联是必然趋势,则预计移动Internet、3G/4G移动通信、Ipv6、宽带接入将是申请热点。

7.中药领域专利申请情况的分析及展望

今年国内制药行业的药品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8月出台的《药品管理法实施细则》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取消了原有的新药保护制度,改为至多5年的药品监测期,同时,加强了药品注册中对专利权的保护。国内制药行业的这一重大变化,表明制药领域的管理制度已经完全实现与国际接轨,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保护将成为今后制药领域的新的竞争规则,这将为制药领域尤其是我国占有比较优势的中药领域开展企业的专利工作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环境。

据统计,从2002年1月1日至2002年9月27日,中药发明专利申请已达到1447件,其中,依然以国内申请为主,国外申请不到1%。按申请人的分布看,非职务发明比去年下降,职务发明比去年上升,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比例由去年的1∶11变成为1∶5。其中职务发明中尤其是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比去年增长了35%,非职务发明比去年下降了55%。分析个人申请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随着专利实践的不断进行,人们开始认识到,在药物这一特殊领域,从获得专利到获得药品的市场准入还需要做大量的药理试验和临床试验工作,所涉及的研发费用至少十几万,这是个人所无法承担的;但是如果不完成这些研究,就无法获得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药审批,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许可证,更谈不上生产销售。所以,非职务发明的中药专利在实施环节受到了市场准入的严重的阻碍,即使获得专利权,由于没有获得市场准入,中药专利也无法实施,从而在专利转让和实施环节陷入困境。尽管专利权人无法获益,但为了维持专利权仍必须每年缴纳年费,所以个人中药专利权人纷纷放弃获得的中药专利权,同时也影响到个人对专利的申请热情,出现个人专利申请量的下降。这种现象正是专利制度在发挥其合理调节作用,使得过去个人申请专利的盲目热情逐渐趋于理智化。相反,随着专利宣传工作的开展和企业专利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制药行业竞争规则的变化,药品的实施主体制药企业和药品的研发主体科研院所纷纷开始寻求专利保护,按照更为合理的国际通行规则开始运用专利展开激烈的技术和市场竞争。所以,在专利申请方面表现出职务发明的申请量大幅上涨。预计这种上涨趋势才刚刚开始,并会不断持续下去。

从中药专利申请的技术内容分析看,2001年中药专利申请热点的纳米中药和微米中药的申请量大幅下降,2002年共9件,但是参与的研究单位由去年的1个增加到5个,占当年申请的55%。所涉及到的剂型分别为中药贴剂、含片、口服液、洗剂,有四件专利申请涉及纳米中药是胃肠道给药,3件为皮肤外用给药;3件涉及单味植物,两件涉及复方中药。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在中药界对纳米技术的使用还存在争议,对纳米中药的基础研究还很薄弱,但是已经开始有许多研究单位进行了用纳米技术改造中药的尝试。由于纳米技术的使用使得纳米中药至少在药物被人体吸收的生物利用度方面有很大改进,所以还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随着基础研究工作的不断积累,纳米中药的专利申请将是今后中药领域的高科技热点领域之一。

从复方中药和植物有效部位的发明专利申请分布来看,复方中药的发明仍占居主要部分,植物有效部位的专利申请仅占今年总申请的2%,比去年明显增多,这些几乎都是职务发明,并且包括了来自国外的大多数专利申请,但是,国内申请数量已经超过了国外申请数量,由此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国内中药研究机构开始进行植物有效部位的专利研究并开始可以与国外公司在植物药研制方面进行抗衡。在植物有效部位的发明专利申请中所涉及的植物包括索骨丹、贯叶连翘、北缬草、黄花倒水莲、桑枝、铁皮石斛、迷迭香、石榴叶、头花蓼等。

在剂型方面,许多中药的新型剂型的申请也开始增多,在今年的专利申请中已经出现中药的微胶囊、缓释片、乳剂注射液、缓释药膜、脂质体口服液等,这些专利也全部为职务发明,这些新剂型对传统中药的改进正是体现了目前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肯定,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采用新型剂型改进传统中药的专利申请将成为申请热点。

从发明所涉及的治疗疾病来看,治疗肿瘤疾病的占居第一,风湿性疾病为第二,接下来依次是肝病、糖尿病、冠心病、烧伤、骨质增生、骨折和艾滋病。值得令人注意的是治疗艾滋病的中药专利申请有大幅上升。

在治疗肿瘤的中药专利申请中,93%为个人申请,仅有6件职务发明申请,其中有两件外国公司的申请。可以看出,国内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还没有积极参与肿瘤药物的开发,而从个人申请来看,治疗肿瘤的中药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今后这类发明仍将是专利申请的热点。

关于治疗艾滋病中药专利申请的走向。据统计,今年达到了历年来有关治疗艾滋病中药专利申请量的最高,共18件,但是95%为个人申请。随着中国目前艾滋病人数的不断增长,对控制和治疗艾滋病已经越来越急迫,对治疗艾滋病药物需求也非常紧急,由于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中药专利申请都集中于个人,国内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还没有积极参与到治疗艾滋病药物的开发中来,所以这个领域的药物研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今后必将成为中药专利申请的新热点。

在职务发明的中药专利申请中,所涉及的疾病顺序分别为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可以看出,当前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目前市场更为广泛的常见疾病领域,随着这些市场竞争的激烈争夺,今后这些常见疾病领域的中药发明也将保持不断增长趋势。

总的来说,中药发明专利的申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药专利申请的技术含量正在不断提高,中药专利申请人的分布正在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专利保护制度将会为中药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竞争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环境,在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中将会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8.环境技术领域的分析和专利申请预测

近几年来,环境技术迅速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接受国内外专利申请约20万件。国内的环境工程方面的专利申请迅速增加,主要包括有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空气净化,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噪声的控制,能源的节约使用等。国外的环境工程方面的专利申请一直保持较高的数量。从申请的来源来看,申请量相对集中在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几个大公司之间。国内申请量相对集中在大学、研究机构、大型企业、个人申请等。

从专利申请的情况来看,自从1996年以来该领域的国内与国外的申请量约为1∶1。但是就发明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领域而言,国外与国内的专利申请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国外申请的技术更新,技术含量更高。

目前,水环境的污染和水资源的短缺是世界范围内的两大问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效水资源的消耗量在不断地增加,排放的废水越来越多。水源的污染与水资源的缺乏形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废水处理能力不足,回用率过低。近几年中,从专利技术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为了人们的健康而提高原水水质,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循环使用,海水淡化等,目的在于把水处理与水利用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实现水资源的有利循环,并且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科学和严格地估计21世纪的能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后十年世界经济竞争中将会更突出。经济学家再三指出,由于现代工业过多的依赖能源,从交通到电力甚至每一种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它,因此,世界经济的能源使用高峰期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在近几年中,从专利技术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及节约能源,如何充分利用生物能(如生物柴油)和太阳能等称之为绿色能源的能源方面。生物能源是一种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有益于社会,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发展生物能源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比如可以推进能源的更新,缓解环境的压力,控制城市的空气污染。

随着中国加入WTO,预计水处理和能源利用领域的专利申请在我国将会继续增加,今后,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大公司在该领域的申请量也会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