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地理标志精准扶贫”西部宣讲团走进新疆采访见闻
“多情潇洒的孔雀河,染绿着美丽的库尔勒,满河的波浪荡着梨花香……” 一首动听的歌曲让记者的思绪回到了几天前在新疆库尔勒市随团采访的时光。
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尔勒,光热资源丰富且昼夜温差大,区位独特,土壤肥沃。一条由天山雪水汇集而成的河流从库尔勒穿城而过,滋养着这方土地,孕育出我国第一件地理标志“库尔勒香梨”。
27岁的维吾尔族妇女日孜完古丽·吾甫卡斯木是该市一处香梨种植基地里的果农。曾经,她的家庭每月靠领低保金勉强维生;如今,她在库尔勒香梨种植基地承包了6亩梨树田,靠种植库尔勒香梨慢慢攒下了一些收入,以一人之力撑起了一个六口之家。
近年来,库尔勒市大力实施香梨品牌发展战略,库尔勒香梨从不知名的地方水果到享誉全国的地理标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带动经济发展,还成为库尔勒闪亮的“城市名片”。
“‘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也是果品行业的地理标志商标权利人代表,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循声望去,在库尔勒几棵梨树下,一群人正在热烈地交流。
“我们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地理标志精准扶贫’西部宣讲团(下称宣讲团)的成员,这次来新疆宣讲调研,是想与新疆的地理标志产业携手共话发展。”讲话的人是江西省赣州市“赣南脐橙”地理标志产业协会的会长廖明生。近日,他与福建省平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林丽玲、福建省宁德市工商局党组副书记、调研员雷平秋等人一同成为了宣讲团的成员。
9月5日至16日,宣讲团应邀在新疆乌鲁木齐市集中分享在地理标志商标运用、保护、推广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典型案例,随后深入田间地头,在喀什(克州)、阿克苏、巴州、哈密、阿勒泰等地州市实地考察了当地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现状,为地理标志产业协会“把脉问诊”,开出一剂商标富农、精准脱贫的“致富良方”。
荒漠变“热土”
在新疆天山山脉以南、环塔里木盆地周边,有四个如“孪生兄弟”一般的地区:喀什、和田、克州以及阿克苏,它们是国家认定的深度贫困地区。
“曾经,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如今,这里是承载我们希望的热土,是‘甜蜜’四溢的果园。”在阿克苏红旗坡农场,一位在自家果园里打理果树的老农告诉记者,他身后的果园里种植的是“冰糖心”苹果这些苹果采摘后能卖几万块钱,他们家又将迎来一个丰收的金秋。
“阿克苏土地贫瘠,常年干旱少雨,大部分土地不适宜种植农作物,但特殊的气候却是‘冰糖心’苹果的摇篮。”跟随宣讲团走访地理标志产业“阿克苏苹果”种植基地期间,阿克苏地区工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阿克苏“冰糖心”苹果是目前该地区的主导产业。截至目前,阿克苏地区共有3.6万余人种植苹果,产值达20亿元,为农民人均每年增收400余元。
“地理标志产业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局副局长翟少勇介绍,通过多年努力,新疆打造了一批如库尔勒香梨、阿克苏苹果、若羌红枣等的地理标志商标,在促进“三农”发展、创造旅游资源,展示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近一段时间,若羌县的红枣基本成熟,很多外地来的游客都来果园拍照采摘。”新疆巴州若羌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9月23日,该地将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届时部分红枣种植园将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新疆多地正探索将地理标志产业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模式,部分地理标志产业正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金名片”。
合力破“困局”
“新疆具备打造地理标志商标产业的天然优势,但同时,这里还有很多地理标志商标存在‘注而不用,用而不管,管而不畅’的问题。”随着调研的深入,团员们对新疆地理标志产业存在的发展困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近年来,内地市场上有许多地区打着‘哈密瓜’的牌子种植甜瓜,抢占市场,严重侵犯了我们的权益。”哈密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原产于哈密市的“哈密瓜”,是该市于2003年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由哈密、吐鲁番哈密瓜协会共同拥有。
“历史原因,我们将果品的种植地区划分为哈密市、吐鲁番市、昌吉州等地,商标权利人是哈密、吐鲁番哈密瓜协会。”“各地争抢上市,品质参差不齐……”看到有前来哈密“传经送宝”的专家,哈密市林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企业代表纷纷“敞开心扉”,诉说起了困扰他们多年的“心病”。“商标使用范围跨度太大且缺乏实质性运作,协会‘轮值’的模式让‘哈密瓜’地理标志商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看到“哈密瓜”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廖明生的心中感慨万千。他说,“新疆瓜果的品质是无可替代的,有些可以算得上全国市场上的唯一。”廖明生表示,地方地理标志产业协会如果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对侵权行为听之任之,“哈密瓜”地理标志商标将有沦落为通用名称的风险。
“树立一个品牌不易,但受到重创后,想要重塑品牌则是难上加难。”“地理标志商标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要将新疆的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激发地理标志商标扶贫的内生动力。”“要多措并举,打造品牌,加强宣传推介,开辟产业扶贫的广阔前景……”听到团员们的建议,哈密市参与“地理标志精准扶贫”调研座谈会的代表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牵手赴“战场”
一路跋山涉水,一路携手前行。9月15日上午,宣讲团的专家们抵达了此次扶贫调研的最后一站阿勒泰地区。
吃过简单的午饭,他们又背起行囊赶赴阿勒泰市阿苇滩镇别热可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一个有大片牧场,成群牛羊的美丽地方,“倾囊相助”,为“阿勒泰羊”地理标志产业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意见和可行性建议。
新疆地理标志潜力巨大,未来可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副局长陈文彤表示,新疆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为该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
“虽然目前新疆仅有88件地理标志商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还没有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但此次活动让我们意识到必须全面加强新疆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快打造一批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地理标志商标。”翟少勇表示。
“目前,我们已为地理标志商标开通了提前审查的‘绿色通道’,此次活动,又深入新疆实现‘一线办公’,这将有效推动新疆地理标志商标的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后,我们将积极推动地理标志商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局局长买买提江·阿布拉介绍,不久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局联合17个部门出台了《自治区加快推进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自治区地理标志商标数量达到150件以上;各地州市地理标志商标平均注册量达到10件以上,每个深度贫困县新增地理标志商标1件以上……
“一路走来,感受很多。”16日,宣讲团结束了在新疆的全部行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局的干部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送别专家。一个个温馨的祝福,一个个热情的拥抱……他们共同期待着,祖国的西北大地,三年后将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知识产权报 记者 王宇 实习记者 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