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1-12-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

牢记殷殷嘱托,扛起使命担当。一年来,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取得良好成效,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专利、商标审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健全。此外,严厉打击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和不以使用为目的的商标恶意抢注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营商环境,真正让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在更大范围惠及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

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

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既是国家“放管服”改革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激发发展内生动力的有力支撑。一年来,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

改革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今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的通知》印发,从持续压缩专利审查、商标注册周期,切实提高专利、商标申请质量,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以及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等6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举措。通知已经国务院同意,印发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在更高层面、更大力度上推动形成多部门有机协同、与地方政府有效联动的工作格局,推进凝聚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合力。

专利、商标审查周期进一步压缩。在我国市场主体创新创造创业更加活跃的背景下,缩短知识产权审查周期关乎市场主体切身利益,是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已压减至19.4个月,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3.4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以内。

数据资源主动供给进一步加强。为支持创新主体降低创新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缩短创新周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大力推动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目前,已经实现5200余万件商标基本信息的免费开放,专利数据开放种类增加到34种,累计公开专利、商标裁定文书99.5万件。

深化改革的脚步不停歇。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好发挥知识产权的制度优势,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创新发展路上的“开山斧”“点金石”,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社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严厉打击非正常申请

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但与此同时,部分申请人无视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交了一批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不仅扰乱了行政管理秩序、损害公共利益,还妨碍了企业创新,浪费公共资源。“杨倩”“陈梦”“全红婵”等奥运健儿姓名和“杏哥”“添神”等相关特定指代含义的热词也被个别企业和自然人提交商标注册申请,以攫取或不正当利用他人市场声誉,侵犯他人姓名权及其合法权益,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予以谴责,并打击这些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行为。

今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聚焦高质量发展,开展打击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和不以使用为目的的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注册行为,已经累计向地方通报4批次81.5万件非正常专利申请,前3批撤回率达93.1%;累计打击恶意商标注册申请37.6万件。同时,今年8月至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赴有关地方开展了规范专利申请行为专项调研,推动政策落实和措施见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良好反响。

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是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之一。近日,四川一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专利代理业务被处罚104万元,罚没金额是目前查处无资质专利代理违法案件之最。对案件中涉及出租出借资质的代理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将有关线索转送至相关地方从严查处。

该案件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开展“蓝天”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深入开展“蓝天”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印发,深化“蓝天”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无资质专利代理机构从事非正常申请行为,推进各地处罚近200家无资质代理机构,罚没款超千万元。(记者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