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
一年来,从参与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知识产权章节签署及落实到顺利完成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相关研究工作,从积极落实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到加入海牙协定取得决定性进展,中国知识产权“朋友圈”越拓越大,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合作取得多项成果
一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就PCT国际专利申请人民币计价汇交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达成一致,稳步推进海牙体系等议题磋商,推动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取得决定性进展,主办中美欧日韩外观设计和商标五局合作年度系列会议。
自今年12月1日起,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与WIPO签订的《关于〈专利合作条约〉(PCT)费用汇交的谅解备忘录》,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按WIPO公布的人民币标准收取PCT申请国际阶段费用,不再以瑞士法郎标准进行折算。上述人民币标准将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合作条约(PCT)专栏”另行通知。此番成功推动人民币作为PCT相关国际费用的定价和结算货币,标志着人民币在联合国系统内首次获得正式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也成为首家以人民币进行大额国际结算的中央部门。以人民币作为PCT相关国际费用的结算货币,也进一步便利了国内创新主体大量的通过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的需求。据统计,2020年,中国通过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6.8720万件,同比增长16.1%,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我国推进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也取得决定性进展。6月1日,我国新修改的专利法正式实施。此次专利法修改进一步完善外观设计保护相关制度,包括将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延长至15年,以满足创新主体对保护期限的多元化需求,也为我国加快加入海牙协定创造了更加充分的条件。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今年顺利主办中美欧日韩外观设计五局(ID5)合作年度视频会议和中美欧日韩商标五局(TM5)合作年度视频会议。五局分别就《2021年中美欧日韩外观设计五局合作联合声明》《2021年中美欧日韩商标五局合作联合声明》内容达成共识。
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大放异彩
咬一口帕尔玛火腿,咸香可口;品一口格拉帕酒,唇齿留香……近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世界意大利美食周”晚宴上,意大利特色地理标志产品集中亮相,中国消费者品尝到了来自欧洲的独特风味。
一年来,像这样的国际地理标志推广活动在中国多次成功举办。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下称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生效,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在获得高水平保护的同时,也逐渐受到中欧消费者的青睐。
据了解,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包括14条和7个附录,附录共纳入中欧双方各275个地理标志产品。自今年3月协定生效以来,中欧双方同步发布公告对第一批互认互保清单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相关地理标志产品享受使用双方地理标志官方标志等高水平保护待遇;第二批“175+175”中欧清单产品将于协定生效后4年内完成相关保护程序。截至目前,双方通过单独申请、互认试点和协定互保等模式,累计实现110个中国地理标志在欧保护,134个欧盟地理标志在华保护。
为进一步推进清单产品认定和保护工作,今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地理标志保护和管理的总体政策框架。《意见》提出指导互认互保清单中方产品在海外市场使用外方地理标志官方标志等多项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保护领域的国际规则体系。
欧盟产品引进来,中国产品走出去。当前,越来越多的特色地理标志产品走上中欧消费者的餐桌,成为受追捧的“宠儿”。相信在中欧双方持续深化地理标志合作的背景下,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这张“国际通行证”将会助力中国和欧盟画好经贸合作同心圆,共谱互利共赢新篇章。(记者 李杨芳 实习记者 薛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