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要抓紧制定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举措和实施蓝图。
乘势而上,开启知识产权事业新的伟大征程。今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下称《纲要》)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下称《规划》)相继印发。《纲要》是知识产权事业未来15年发展的总体设计图,《规划》是未来5年发展的具体施工图。二者作为我国面向知识产权事业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顶层设计,绘就了新时代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宏伟蓝图。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设计图
“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2008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上升为国家战略。历经十二年,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具备了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
“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到2035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纲要》分阶段明确了我国未来十五年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深度融合发展。
“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进程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总体进程是一致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表示,《纲要》以基本建成知识产权强国为目标,在多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构想。
在重点任务上,《纲要》从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六个方面谋篇布局,提出改革发展举措,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纲要》的实施,对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还能引路导向。”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名誉院长陶鑫良表示,《纲要》设定了知识产权预期性指标,通过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第一阶段目标任务的施工图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8件,超额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直接产值总计6398亿元,有力支撑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签订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18.6万项,成交额突破1.1万亿元……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知识产权系统圆满完成了《“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规划》对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部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纲要》充分衔接,是将知识产权工作深度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和规划体系、更好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知识产权保护迈上新台阶、运用取得新成效、服务达到新水平、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的“四新”目标,部署了8项预期性指标和5个方面14项重点任务、15个专项工程,确保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规划》对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和高效益运用、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创新主体对严格有力、协调顺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要求更为迫切。首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面临新机遇。”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杨东起表示,首都知识产权系统将做好任务分解,开启北京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新征程。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表示,《规划》对上海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上海确保“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重要行动指南。上海市将推动更多首创性、引领性知识产权改革举措落地,为贯彻落实《规划》再添“上海经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国各地纷纷开展《规划》的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工作。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江苏、浙江、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已经印发实施地方“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
“两张卷子一起答”,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下,国家知识产权系统正努力通过《规划》的实施,确保《纲要》确定的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实现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扎实开局、顺利起步。(记者 吴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