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从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再到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不同维度下的知识产权工作,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创新主体获得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从而激发出最澎湃的创新活力。
完善机制落实全链条保护
一年来,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要求,在全国各地得到深入落实。从全国层面看,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加强各方的协同配合,在审查授权方面,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行动方案》,强化对非正常专利申请、恶意商标注册等行为的治理,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在行政执法方面,制定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加强协同联动和协作配合,共同部署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北京2022年冬奥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加快构建行刑衔接的保护机制;在仲裁调解方面,会同司法部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的意见》,与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在行业自律方面,推动实施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国家标准,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建设;在公民诚信方面,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工作试点,起草制定《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信用管理规定(试行)》,将知识产权领域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纳入《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
从地方层面看,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广东等地高规格召开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大会,进一步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到实处。
步步推进服务创新主体
2021年年初,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某锂电材料企业在申请上市时意识到,虽然该公司一直在进行自主创新,也进行了相关的知识产权布局,但授权发明专利仍然较少。在张家港市专利特派员的帮助下,该公司被批准进入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预审备案企业库,通过快速预审绿色通道和专利优先审查通道在半年内提交发明专利申请6件,其中授权2件,最快的授权专利从申请到授权仅用时90天。
这是我国加快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我国已布局建设54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28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仅今年1月到9月,就接受专利预审请求6.4万件。不仅如此,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还协助办理知识产权执法案件、受理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案件、对企业开展维权援助,成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上的重要一环。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公共服务。“硬创空间工作站真正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不仅是技术难题,还有知识产权布局、专利申请等。” 在北京中关村硬创空间,一家入驻该孵化器的医疗设备企业享受到知识产权工作站提供的全程知识产权辅导。
在北京,像这样的工作站还有70余家,分布在各个企业孵化器中,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知识产权难题。在全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在省(区、市)及副省级城市100%全覆盖,地市级覆盖率达30%。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完成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首期建设目标,遴选认定101家TISC,累计服务中小企业10万余次,为企业节约知识产权服务费超2.6亿元;联合教育部认定80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全国32个省区市设立综合业务受理窗口,实现专利商标业务“一窗通办”。
哪里有侵权,哪里就有矛盾处理。今年1月至9月,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共培育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353家,受理案件4.3万余件,指导27个地方211家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入驻最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累计受理调解案件1.3万余件。今年1月至10月,全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共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3.2万件,同时推动建设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工作试点,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技术调查官制度也开始建立。
一年来,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步步推进,让创新主体切实感受到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进展、新变化、新气象。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未来可期。(记者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