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
实施方案
(2023—2025年)》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助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3-10-16

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高国盛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做出了系统安排,这是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相关任务部署的具体举措,是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的重要环节。

《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多样化,强化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领域新业态、区域重点产业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支撑,将有效促进公共服务体系与运用体系协同发力,促进服务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强化支撑前沿核心领域,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前沿核心领域、新领域新业态是集聚创新要素、策源创新成果的核心区,近年来,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前沿新领域新业态等方面依然受制于人,暴露出我国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深入融入国家战略、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短板。《实施方案》着眼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前沿技术领域信息资源供给、有效发挥审查机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着眼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前期深度挖掘、中期分析引导、后期转化运用,探索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深度嵌入技术研发全流程,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对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型骨干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公共服务支撑,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着眼抢占元宇宙、人工智能、6G通信技术等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探索构建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利用等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加大知识产权数据供给力度,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领域新业态专题数据库,促进新领域新业态夯实发展之基、积蓄发展之能,勃发发展之势,挺起新领域新业态发展“脊梁”。

三是着眼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专利、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健全审查模式,加强审查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协同和业务联动,有效加强核心专利培育和产业专利布局,助力打通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布局通道。

强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产权是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基础,构建全面覆盖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生态体系,是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实施方案》牢牢把握产业发展核心需求,突出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作为创新成果产权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关键之举。

一方面,《实施方案》瞄准区域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咨询、产业检索分析、行业规划研究、专题数据库开发、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等工作,必将助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另一方面,瞄准农业产业等传统产业,加强信息平台和专题数据库开发,开展信息查询检索等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和利用,夯实传统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信息基础,特别提出,在涉农产业品种培优、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技术领域积极开展信息公共服务,促进传统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强化对西部地区帮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方面则表现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能力不强、普惠度不高等。《实施方案》强调要强化对西部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帮扶,统筹推动建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之间的区域协作和帮扶机制,通过定点帮扶、结对帮扶等方式,不断巩固帮扶协作成效,助力西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服务机构与西部地区对接,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帮助提升西部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辐射带动区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根据工作需要和重点创新主体重大需求,面向西部地区选派实践锻炼人员和知识产权专员,强化对西部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智力支持。这些举措必将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加快把西部地区知识产权短板变为潜力板。

广东作为全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先行示范省,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统一部署,围绕全省“1310”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实施方案》,完善公共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构建融通创新生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广东方案”“广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