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
实施方案
(2023—2025年)》
加快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10-20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 谢小勇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知识产权全链条的基础性保障性环节,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的落地实施离不开标准的有效支持。标准可以将规范化的经验转化为“通用语言”,促进更大范围的协同协作,在规范社会治理、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肩负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实现知识产权政策普惠公平、服务普惠可及、数据普惠开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扩大有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扩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覆盖领域,提升可及性和便利性。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围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建设工作部署了多项任务,散见于其主要任务中并明确了任务分工,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全面准确把握任务要求,整体推进落到实处。

标准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标准化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便民利民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后才发展起来的。201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中央在重新组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中设立了公共服务司,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职能进一步明确和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框架结构基本完成,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系列解决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关切的原创性、特色化改革举措先后出台并取得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还存在着服务产品趋同、服务资源分散、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新发展阶段,面对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快建设相关标准,以标准化的手段提炼汇总各骨干节点、重要网点的先进经验并推广至一般网点和地市级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机构布局,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

加强标准化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更加智慧便捷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强调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将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标准在促进数据共享、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在数据共享上,通过标准规则的制定,推动不同主体、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在数据处理、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统一协同,促进数字信息资源的关联共享。在信息传播上,通过标准进一步规范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标准化建设,推进网络安全保障和服务智能化建设,实现各级各类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加强标准化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知识产权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作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依据本国发展实际和科学技术演进规律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在知识产权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标准的联通与支撑作用;围绕知识产权服务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补足标准短板,促进服务链与保护、运用相关标准的有效衔接;围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产品,充分听取服务机构等供给方和创新主体、社会公众等需求方对于标准制修订、实施的意见,不断升级和调整优化相关标准;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需求,深入推进标准、专利与技术的联合共生、协同共创,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储备和竞争力提供支撑。

正确把握标准化建设的任务部署

《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需要强化标准支撑的关键环节,包括政策公平、数据共享两个方面,集中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范围、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管理和知识产权数据的标准化三个环节。

其中,政策公平方面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范围和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管理两个环节。《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广应用《知识产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目标在于统一规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注册等相关业务办理;要支持地方制定发布知识产权行政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目标在于实现同标准受理、无差异办理;要制定发布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重要网点共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鼓励支持发布个性化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在数据方面,知识产权数据的标准化是主要环节。《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知识产权数据清单供给模式,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的供给力度。

《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推进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的主要抓手,即推进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其目标在于以城市为单位实现公共服务标准统一、线上线下服务协同、数据信息互联共享、区域公共服务发展平衡,更好满足创新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需求。今年7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春、杭州、长沙、昆明、苏州9个城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已启动试点。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全国将建成30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

《实施方案》明晰了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的应用领域,即面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新领域新业态、面向区域重点产业、面向乡村振兴、面向西部地区帮扶。

在面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知识产权服务中,要积极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发展,积极开展技术标准与专利的协同协作,做好标准制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要加大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供给力度,推进相关专题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实施知识产权助力重点产业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助推相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在乡村振兴的地理标志兴农、商标品牌富农、专利技术强农的服务中,服务标准也是促进典型经验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的良好载体。同样,标准也是推进东西部地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公共服务机构之间形成“共同语言”,促进协同协作的重要举措。

更好推进标准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更好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建设,促进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发力。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的顶层设计。在准确判断国内外形势新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总体框架,谋划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标准建设工作。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建设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举措和实施蓝图。坚持创新引领、需求导向、体系衔接、开放融合和质量效益的原则,统一规范各项服务,促进各类工作协同,各类信息互联共享。

二是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的供给体系。一方面,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持续优化标准创新环境,丰富标准供给形式,拓宽应用领域,及时覆盖新产业新业态标准,以标准化赋能产品规范化和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社会团体的合作协作,推进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充分发挥市场在标准制修订及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的保障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制修订和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