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3%。”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里的这组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仍有待提升。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针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锐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提交了一份关于完善法规体系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的建议。他指出,解除制约高校和科研机构职务成果转化的制度机制约束,着力破解科研人员职务成果“不敢转”“无法转”等问题,是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所在。
闫大鹏经调研发现,科研形成的知识产权和装置设备常常无法及时处置,这极大影响着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就此,闫大鹏建议,在高校、科研机构推行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方式,快速盘活变现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维护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权益。
在闫大鹏看来,加快畅通校企合作、企企合作、政企合作机制,也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的有效措施。
“在校企合作方面,应加强科技、人才、教育等资源统筹,建立健全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要素在校企间双向流动的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实现校企共赢。在企企合作方面,应加强大型国企与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协同合作,以科技项目的资本合作引领大型国企和科技型民营企业开展深度研发合作,推动民营企业加速实现成果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培养带动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在政企合作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支持企业自建或共建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引智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应用示范基地等,不断增强企业对科技人才、创新成果的承接能力,加大惠企政策推介,畅通政企互通渠道,以此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闫大鹏建议。(记者 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