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绣的传承人对我说,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不知道要把自己的技艺传给谁。”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邬成香在江西调研时了解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依靠于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长期以来,一大批各门类代表性传承人及各地广大传承人群,组成了保护传承大军,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数据显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已达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3000余名。
“非遗传承人还是太少了。”邬成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难速成、“好苗子”难寻觅是目前的主要难题,“非遗技艺传承往往要经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磨砺,对于很多人来说,漫长的学艺生涯很难坚持。非遗传承人对心目中的‘好苗子’标准较高、要求较严,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培养才能确定,再加上学徒在学艺期间收入较少,这导致很难招收到高素质的学徒。”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邬成香提交了关于培养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队伍的建议。她提出,应广泛组织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评审,创新收徒形式,探索定向培养模式,扩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
“我们要把非遗传承与教育相结合,鼓励高校开设非遗专业,并将其贯穿于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中,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层次,为非遗人才的知识提升、学历晋升提供机会和平台。教育、文化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建立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的长效机制,为非遗传承人收徒创造条件。同时,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优秀学徒授予教育文凭或相关证书,增强非遗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邬成香建议。
“我国还应优化针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措施,帮助非遗传承人灵活就业,鼓励并支持非遗传承人通过开展电商直播、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方式,实现非遗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非遗传承的事业中来。”邬成香建议。(记者 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