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牵手联姻”,专利“落地生金”!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盘活专利资源
发布时间:2024-01-02 信息来源:知识产权报

政府搭台,校企牵手,签约专利转化项目74.9万元。近日,在湖北省专利技术转化对接系列活动中,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了专利技术路演,并与企业签订专利转化合作协议。

高校专利转移转化一直备受瞩目,如何将高校专利从“实验室”加速推向“生产线”?当前,各地采取差异化举措,搭建校企供需桥梁,畅通技术要素流转渠道,在盘活高校存量专利的同时,引导科研活动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更多紧跟产业发展的高价值专利。

盘活高价值专利资源

“这件专利是我们实验室科研项目积累的创新成果之一,2021年被一家公司看中,前前后后谈了很久,借此平台终于转化成功了。”此次专利对接活动中,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剑与深圳市丞辉威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最终签约金额18.3万元。团队技术得到了市场认可,科研积极性也受到了极大鼓舞。

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在机械、电气、光电、材料和通信等热门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一直保持高位。截至2023年10月底,该校累计提交专利申请达3.08万件,目前有效专利为1.42万件。该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相关专利申请量为2.62万件,占比85.1%。

一边是高校亟待盘活的大量专利,另一边是企业急需破解技术难题提升竞争力,双方因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影响了成果转化的效率。为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深入梳理提炼技术成果,以解决行业内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为出发点,形成整套应用方案成果库。

同时,针对全校科技奖励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进行成果采集工作,该校构建了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库,并通过技术交易会、项目路演、技术沙龙等线上线下多渠道推介。“华中大技术转移”微信公众号目前已完成各领域150余次成果推介,成果浏览量超10万人次,引来企业咨询交流超百余次。

针对企业的需求,学校针对智能制造、光电信息、能源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精心构建了学校科研团队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旨在全面满足“龙头企业对接计划”的需求。目前,该校已经与京东方科技、中电海康、陕煤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供需对接。调研企业科研实力,采集企业技术需求,匹配校内技术团队、研究方向、科技成果,该校2023年全年为120家骨干科技型企业匹配技术需求对接480余次。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过去,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的产值规模与显示面板出货面积均为全球第一,然而,核心制造装备国产化率却很低,90%以上面向国外企业采购。受专利壁垒、关键技术缺乏和综合成本高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新型显示行业对显示制造装备及材料的国产化积极性偏低,普遍依赖进口,产业链安全严重受制于人。

近年来,随着新型显示OLED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尺寸显示面板的应用也愈发广泛。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突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拥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对OLED液晶显示面板生产装备的国产化研发刻不容缓。华中科技大学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与当地企业联合寻找新兴显示技术国产化和产业发展的突围之路。

OLED生产线主要包括TFT(前段)、EL(中段)及模组(后段)三个工艺段,前、中两段工艺包含众多复杂技术,其中的关键装备基本由国外企业所垄断。而电子喷墨印刷技术具有低成本、柔性化、可大面积生产等显著特点,是解决新型显示高成本问题和实现超大面积量产的有效途径。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围绕新型显示技术产业链绘制发布知识产权创新图谱。图谱显示学校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集结了8个学院、30多个科研团队,围绕材料、结构、制造工艺、检测技术四个方向、十二个技术分支协同创新,汇聚了十余个研发团队,拥有200余件专利。这其中就包含了电子喷墨印刷技术团队。

图谱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国内龙头企业的目光。如坐落于“中国·光谷”的武汉国创科光电装备有限公司(下称国创科)便是其中一家。2020年,国创科从华中科技大学转化了30件发明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转化金额达2000万元。在数十件发明专利、技术转化的基础上,国创科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显示RGB/TFE喷印制造装备。目前,相关喷印制造装备产品已在广东聚华、华星光电、闽都、国华光电等企业投入应用,帮助国创科获得6000万元的融资资金。

探索全链条运营机制

为推动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和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应用技术研究院发挥学校专利中心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探索全链条运营思路,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各阶段,设定阶段性运营目标和任务,将高质量要求贯穿于运营的全过程,突出转化应用导向。

“我们通过高价值专利培育、主题成果梳理推介、发布知识产权创新图谱、可转化项目培育等一系列举措,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和创新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亮介绍,目前已经构建成果库、人才库、需求库、企业库,发布自动驾驶、新型显示、氢能、医疗康复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区块链等16个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全景洞察图谱,并按产业细分领域匹配企业定向推送;培育数十项高价值专利项目;开展供需精准对接活动促成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项目百余项。2022年签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4398项,合同总金额18.98亿元。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全国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有力的政策保障。我们应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作用,有效利用专利的权益纽带和信息链接功能,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机聚合,建立市场导向的存量专利筛选评价、供需对接、推广应用、跟踪反馈机制,共同开启高校专利高质量转化新篇章。”高亮表示。(记者 刘娜)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校企“牵手联姻” 专利“落地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