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一项项绿色创新技术、一件件绿色创意产品铺开一条壮阔的绿色发展之路。而知识产权制度对智力创新成果归谁所有、有何权利、如何使用、怎么保护形成明确规则,为激励与推动绿色创新持续前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技术供给。
气温屡创新高,热浪干旱频袭,暴雨洪涝多发……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选择:是走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还是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新途?
此时的中国,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高度,给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回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实践者。
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时刻,2020年中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承诺。这是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倒逼国内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庄严号角。
今年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是关于知识产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在探讨知识产权如何鼓励创新创造,构建人类共同的未来。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回看近年来中国的绿色发展实践,恰好就是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的生动注脚。
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从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60年碳排放等于碳吸收,实现相对“零排放”,无疑是一场硬仗。
这场硬仗有多难?可以看看这些数据:中国人口约占世界1/5,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畜牧业发达,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能源结构“多煤少气”、产业结构偏重,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差不多占到全世界1/3;从2030年到 2060年只有30年,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一般要用40年以上甚至70年。1/5、1/3、30年,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降碳难度之大、时间之紧,无不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
为何知难而进?是因为“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自此,为地球降碳,为家园添绿,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加快推进。
12份涉及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陆续出台,11份囊括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生态碳汇多方面的支撑保障方案相继发布,各行各业抓紧绘制减碳线路图,在生产生活领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和谐,是人类与自然数千年来的和平相处之道。可持续发展,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
20多年前,中国制造的服装、家具、家电走俏世界,出口规模多年全球第一。今天,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被称作出口市场的“新三样”,开始演绎“中国智造”新的传奇。
2月21日,在安徽江淮钇为智慧工厂内,江淮汽车举行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首批发车仪式。一辆辆钇为3、花仙子、爱跑等车型陆续驶出工厂,即将登上国际滚装船,发至海湾地区和中南美地区。截至目前,中国每出口3辆汽车,其中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既凸显出“中国智造”的崛起,更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碳排放源,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88%,因此,发展绿色煤电,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阵地。
早在2010年,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就成立了清洁能源研究院,自主研发建成了我国首套燃煤电厂燃烧前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和制氢装置,年捕集二氧化碳能力达到10万吨,跻身国际前列。此外,华能集团在风能、光伏、储能、氢能、清洁能源并网技术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研发,拥有清洁能源领域专利千余件。
当然,节能降碳,不止关乎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也关乎你我的生活日常。
空调调高一度,节电百分之七——只要把空调调高一度,全国每年可节电33亿度;一只11W节能灯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只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当我们节约用电、绿色出行,使用环保产品、购买“零碳”农产品时,其实都是在为实现“双碳”目标出一份力。
你是不是也在超市买过带着圆形标识的“零碳”茄子、“零碳”玉米?
“零碳”农产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从播种到采收,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的农产品。农业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若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施用有机肥、循环农业等措施实现土壤固碳,达到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相抵的目标,便实现了“零碳”生产。
目前,江苏省率先探索开展食品农产品碳认证制度研究,已在豇豆、茄子、韭菜、辣椒、南瓜、鸡毛菜、冬瓜、生菜、西瓜、蓝莓等 30余种农产品领域开展零碳农产品认证工作。
通过实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我国一大批绿色低碳新动能正在蓬勃兴起。从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新材料,到降碳减排的新设计、新产品,再到注重资源再利用的垃圾分类、产品回收……一项项绿色创新技术、一件件绿色创意产品铺开一条壮阔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关键,而知识产权制度对智力创新成果归谁所有、有何权利、如何使用、怎么保护形成了明确规则,为激励和推动绿色创新持续前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技术供给。正是借专利之风扬创新之帆,国内众多企业得以在绿色技术创新路上起锚远航。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风电技术和3000多件专利,大力进军海上风电和海外市场,源源不断提供清洁能源。而这些绿色专利申请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优先审查快速获得了授权。
为促进绿色技术研发创新和推广使用,英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创新国家对绿色专利申请都开设了绿色通道。我国对于节能环保技术实行了优先审查制度。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优先审查管理办法》,涉及节能环保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专利申请或者专利复审案件,可以请求优先审查。
“优先审查制度对于促进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转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宋河发认为,一方面,优先审查加快授权程序,能使企业创新成果及时得到有效保护 ;另一方面,以节能环保为优势的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往往囿于资金短缺,需要以专利组合来吸引投资机会,优先审查制度缩短授权期限,便于企业快速向潜在投资者作出其对技术拥有专利权的保证,有助于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实现产品化、商业化。
同时,专利信息也是一种规范化的商业情报。开展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与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相关领域创新状况和竞争态势,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企业确定研发投资方向提供参考。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就明确提出,要完善绿色知识产权统计监测,推动绿色专利技术产业化,支撑产业绿色转型。
从2016年开始,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了绿色专利分类体系研究及统计分析工作。去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组织编制发布《全球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统计分析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从创新主体、技术领域、国际专利族、目标市场布局等维度进行了分析。
《报告》显示,2016年至2022年间,中国授权绿色低碳技术发明专利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达36.8%,年均增长9.3%,而除中国以外全球其他国家(地区)呈现负增长。正负对比足以体现,在全球绿色创新总体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已成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贡献者。
和专利一样,绿色创新路上,商标、地理标志、其他特殊标志和版权等知识产权都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品牌促发展,商标保护是绿色发展的“助推剂”。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及其相关证明商标与集体商标、中国节能认证标志、中国环境标志、绿色食品标志等,不仅帮助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绿色消费习惯,还可促进市场主体研发并推出更多环保新产品、新品牌。其中,作为我国“三品一标”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通常遵循传统自然的种植、养殖方式,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典范。
发展数字经济,版权产业成为引领绿色发展的“生力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无论是数字音乐、电子图书,还是网络游戏、在线影院、在线教育,版权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完成深度融合,将物质消耗降到了最低,为我国经济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做出表率。
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然而,锚定“双碳”目标擘画长远,我们依然在路上。
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例,我国已成为全球绿色创新的重要带动力量,尤其在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相关技术和产业在国际上初步形成比较优势,但是在知识产权布局和转化方面,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在知识产权布局方面,《报告》显示,中国创新主体绿色低碳专利海外布局仍显薄弱,2016年至2022年间,中国专利权人在海外获得授权绿色低碳专利所占比重仅为11.6%,与美日欧存在一定差距。
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主任解洪兴对此深有体会。在一次“创蓝奖”评选中,他评估了22个国家300多项清洁技术后发现,我国环保领域专利在质量上与国外相关专利相比,不管是权利要求的数量上,还是专利布局的系统性上都有明显差距。
实践中,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要经历研发、示范引领和规模化推广三个阶段。我国大部分绿色科技企业还有待提升专利保护与专利运用能力,以系统保护创新,促进专利转化实施。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会长吕庭彦撰文指出,目前,从“走出实验室”到“走向市场化”的中间环节仍相对薄弱,迫切需要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的双重作用,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我国正立足国情、自主选择、积极实践。本次特辑报道,我们展示了几个重点领域的绿色创新进展与成果,希望从中可以管窥目前交出的答卷。实现“双碳”目标,我们期待,在未来几十年的实践中交出一份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