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
实施方案
(2023—2025年)》
上海全域打造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
发布时间:2024-05-15 信息来源:《创意世界》期刊

“更多的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现在不用多跑路,就能便捷地享受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近年来,上海市以便捷化服务、标准化管理、数字化赋能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全域布局、一体运作的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全域入驻地市级行政服务中心。

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综窗体系”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运行模式各异、整合程度不高等问题。”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上海市坚持“一体化”观念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市区联手、各方联动,完善了16个区政务服务中心综窗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业务受理窗口、上海市“知识产权一件事”、区级自选特色服务窗口三方面有机结合的“1+1+X”统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上海坚持数字赋能、流程再造、效率重塑,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建设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统一事项中心数字化后台和知识产权“一件事”线上集成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的一体化管理和全流程闭环处理。同时,联通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上海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保护中心平台、交易中心平台等,推动更多服务事项接入“一网通办”办件库,实现服务需求的“一口链接”。

与此同时,上海针对窗口服务事项标准不统一、口径不一致等突出问题,着力推进综窗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一方面,着力抓服务事项标准化—统筹整合市、区两级资源,梳理首批“一网通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共计39项(市级事项26项、区级统管事项13项),规范区级自管事项名称18项;另一方面,着力抓服务流程标准化—统筹规范事项目录编制,组织开展公共服务事项动态调整、办事指南编制、业务手册编制等工作,并对办理事项全部实现电话回访。

2023年10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全域打造综合性公共服务窗口”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

全覆盖,数字化,标准化

目前,上海已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由分散设置到集中布局、由各行其是到规范统一、由被动式服务到赋能式引导的跃升,为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覆盖”布局有效增强了便利性、可及性服务能力。目前,全市16个区均已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布局完成相关建设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全域入驻地市级政务服务中心。

比如,位于南京路步行街的黄浦区知识产权综合公共服务窗口(以下简称黄浦区综窗)就探索了“陪伴式”“智慧化”帮办服务,同时拓宽知识产权服务渠道,推动线上线下协同服务、集中供给。自启动运行以来,黄浦区综窗已累计提供线上线下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近8600人次,让更多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就近享受到了更为便利可及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数字化赋能有力提高“一张网”“一平台”运行效率。在上海,市、区两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已经“无缝嵌入”区政务服务中心系统,综窗服务事项办件数据实现“一网互传”,在完成材料核对和录入等工作后,数据可直接同步至市级事项中心后台审批系统,化二次填报为多次确认。

推进建设知识产权“一件事”线上集成服务平台,是上海知识产权数字化转型的又一大成果。该平台设立创新强企、维权护企、服务助企、政策惠企、信息查询和“办不成事”六大功能区,实现了服务需求“一口链接”、服务供给触手可及。同时,发挥数据底层支撑作用,积极探索“政策找人”自动推送服务模式,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智慧化之路上迈出了扎实步伐。

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一门式”“一站式”服务水平。通过标准化建设,综窗服务事项实现了“统一窗口、统一标准、统一监督、统一考核”,形成了集成化办理和全流程闭环处理模式,并由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直接评价打分。同时,各区积极发挥主动性,推出了覆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全链条”的特色化政策服务事项,做到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得益彰。

下一步,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将以满足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需求、提高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为目标,加快资源整合,细化完善服务事项,扩大平台服务领域,力争在“一窗通办”基础上实现服务事项集成化、场景化办理,增强获取数据的即时性、动态性,加强各级知识产权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倒逼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重构和流程再造,持续提升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的专业化、标准化、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