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是创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10月13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暨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辽宁大连举办。本届专交会以“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智慧,共促专利转化运用。
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致辞中表示,专利转化运用作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落实相关部署,大力推动专利转化运用,积极服务高质量发展。特别是2023年,国务院部署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21个部门,围绕产业创新、成果转化、金融赋能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难点堵点卡点,取得明显成效。
专利转化提质:数据见证创新发展新成效
申长雨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已累计达115.4万次,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转让许可达14.2万次,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认真总结三年行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专利转化运用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
“中国的知识产权生态系统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质量也日益提高,这一成就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邓鸿森在致辞中提到,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绿色转型势头强劲。中国在2025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跻身全球前十,在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中位列第一,包括大连在内的24个创新集群入选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数量位居各国之首。
数据显示,中国专利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同时,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20年的11.97%上升到2023年的13.04%。年均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额由2020年的3194.4亿元人民币(2020年)增长到2024年的3987.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5.7%。
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利波在致辞中表示,专交会作为我国知识产权领域规格最高、专业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级展会,已成为汇聚国内外各行业创新成果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的盛会。本届专交会实现了“三个首次”,即首次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单独主办,首次“两展合一”,首次进行市场化办会探索,将为促进专利技术与创新设计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与科技双向奔赴发挥更大作用。
区域成果亮眼:辽宁专利赋能全面振兴
辽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近年来把知识产权作为推动全面振兴的战略支点,创新动能不断增强。王利波介绍,辽宁紧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开展攻关,涌现出“真空干泵节能技术”、超大型盾构机直径8米级主轴承“破壁者”等一批创新成果。同时,系统优化知识产权全链条生态,布局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海外知识产权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各3家,411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
在专利成果转化方面,近三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辽宁斩获金奖4项、银奖4项、优秀奖59项;近三年全省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232项、金额143.41亿元。
据介绍,大连作为辽宁经济发展的“跳高队”,今年有望成为东北首个GDP超万亿的城市。大连将以本届专交会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转化运用、服务和国际合作,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金奖专利深耕:多领域突破释放创新价值
作为今年专交会的亮点之一,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和外观设计金奖首次在开幕式上同时颁发。展馆里专门设置的此届中国专利金奖展区,集中展示了30项中国专利金奖与10项外观设计金奖的获奖专利项目,展现出中国创新的磅礴力量。
据悉,本届中国专利奖获奖成果涵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制造、绿色低碳、生命健康等领域,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解决了一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相关专利产品累计销售收入超5800亿元。
中国专利金奖获奖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发言称,知识产权保护有多强,科技创新活力就有多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要与世界同频共振、同题共答,核心是创新驱动、关键在于知识产权。“只要我们始终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坚守创新,以公正护权的决心保护创新,以共融共享的生态赋能创新,我们一定能让中国技术惠及全球,一定能让中国创新走向世界”。
“在全球化浪潮下,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保障,更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资源。”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陈益民则表示,吉利持有有效专利2.3万余件,近三年知识产权许可收入超百亿元,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记者 任妍 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