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重庆: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知识产权报)

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截至目前,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41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64件,较“十三五”末增长均超过1倍……“十四五”期间,现代化新重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创新潮涌山城。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

“我们着力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明确的重点任务全面落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户经营主体有效注册商标量等多项指标提前完成,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提供坚实基础。”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大伟表示。

筑牢创新驱动发展根基

深蓝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助力其市场销量领先;阿维塔获得中国外观设计金奖,凭借“高颜值”迅速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十四五’期间,我市获中国专利奖69项,其中金奖2项、银奖6项。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一大批创新主体快速成长壮大的缩影。”何大伟介绍。

近年来,重庆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推动了一批高价值专利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从“广泛播种”转向“精耕细作”,让高价值专利布局更精准。在培育过程中,重庆紧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33618”产业集群需求,从产业需求端出发,倒逼创新供给端,再服务到产业应用端。5年来,重庆立项支持了119项高价值专利项目,累计支持项目资金4650万元,这些项目专利转化实施率达到97%以上,有效提升了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效能。

与此同时,重庆从“单打独斗”转向“组团攻坚”,集聚创新要素破解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我们推动建设重点产业创新联合体,把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联结,共同攻关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难题。相关举措成效明显,我们在这些重点领域的专利含金量大幅提升,在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获得金奖的项目正是出自这些重点领域,可以说是精准培育结出的硕果。”何大伟说。

运用提速赋能产业发展

2024年,重庆全市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同比增长85%。

一边是高校成果“沉睡”,一边是企业“技”荒,如何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重庆建立完善专利持续盘点、转化信息互动、运营平台共享等促进转化运用的长效机制。一方面,组织53家在渝高校院所对3.2万件存量专利开展全覆盖盘点,构建可转化专利资源库,入库数量2.75万件。另一方面,对纳入专利转化资源库的500余件“双五星”专利向重点企业精准推送。

与此同时,重庆加快完善“1+N”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支持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重庆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等服务能力强的机构,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集中收储、价值评估、交易撮合、转让许可等全周期服务,搭建高校供给端和中小企业需求端的“鹊桥”;组织开展成渝、湘粤渝、西部地区等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推动高校与企业跨区域转化合作。

为推动“知产”变“资产”,助力科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重庆从政策激励、平台搭建、产品创新三个方面系统推进,持续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近5年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近150亿元,惠及企业1000余家。

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重庆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基础,2023年修订出台的《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在全国地方立法中率先推出“公证悬赏取证制度”。该制度优势在于,当商家发现自家品牌被仿冒却难找到证据,可通过公证机构发布悬赏,让证据收集更高效、更省心。重庆还建立了“确认专利不侵权裁决”制度,若企业被疑“侵犯专利”,可主动向相关部门申请裁决,让纠纷解决“快一步”。2025年,重庆法规体系再升级,出台首部知识产权综合性法规《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既契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又对各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促进作出统一规范。

2023年修订的专利法实施细则中首次将专利纠纷处理和调解权限进一步下放到直辖市的区一级政府,既有利于企业就近化解专利纠纷,又方便基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更好服务企业。权限下放以来,重庆市新增具有专利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105人,区级知识产权部门共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61件,促进专利矛盾纠纷能够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

过去5年,重庆加强地理标志培育和保护,使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地理标志产品畅销市场,已核准565家经营主体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在日常监管中,我们重点整治地理标志侵权假冒、擅自使用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不规范使用等问题;联合四川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建立川渝地理标志重点保护名录,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违法行为。截至目前,重庆拥有地理标志产品70件,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有301件。”何大伟介绍。

健全便民利民服务体系

“十四五”期间,重庆市以健全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为导向,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由“可办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转变。

一方面,重庆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在两江新区、高新区、荣昌区、梁平区、黔江区、云阳县6个区县设立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商标注册服务从“唯一窗口办”转变为“区域就近办”;建成11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化机构、20个区县级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群众办理知识产权事务更加便捷。

另一方面,重庆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开展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等3项国家试点。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别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5倍和1倍。

与此同时,重庆织密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制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构建起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等高端服务机构为引领,知识产权综合业务受理窗口、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站等基础服务网点为支撑的多元服务体系,实现知识产权服务全链条覆盖和普惠共享。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全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2500家,从业人员超2.6万人。

站在新的起点,重庆市知识产权局正锚定发展目标、不断开拓进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知识产权力量。(记者 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