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智”护创新 惠企利民(知识产权报)

打造服务“智能生态”,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在山东,检索预警功能为鲁花集团避免上千万元被“山寨”的损失;在重庆,大数据分析功能为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撑……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下称平台)正式上线半年来,凭借其数据整合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收获诸多好评。

“我们按照‘规范有序、安全可靠’的建设要求,在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的基础上,进一步汇聚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四类知识产权数据,开发建设权属信息查询、权利人图谱分析查询等‘好使管用’的功能模块,提升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平台以“一网通办、数据融通、系统集成”为建设理念,致力于打造知识产权领域信息共享的数据枢纽、央地业务协同的服务载体、服务全链条的应用中心,其落地运行标志着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一网通办,提升服务效率

“一个平台就能搞定从申请到缴费的全流程,效率比过去高太多了!”重庆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提到的变化,正是平台“一网通办”功能的缩影。

点进平台官网的“业务办理”一栏,“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四大标签一目了然。平台将这四类业务的线上服务入口进行了整合。其中,专利业务办理系统服务范围涵盖申请、受理、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全流程环节,今年以来,用户访问量已超4000万人次;商标网上服务系统访问量达5000余万人次,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也能“足不出户”办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系统实现从申请到用标的“一站式”服务,上线半年以来已办理业务5000多笔;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电子申请平台可提供登记、缴费等网上办理服务。

除在线办理外,平台还在每一项业务栏中设置了“办事指南”,为用户详细介绍各类业务的办理流程和准备材料,让“零基础”的用户也能轻松上手。更贴心的是,平台还通过“好差评”功能模块将服务优化的“指挥棒”交到用户手中——在线办完业务后,用户可直接提交服务优化建议或具体业务需求,从实际使用者的角度帮助平台迭代升级,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

一站供给,赋能创新发展

平台以知识产权审查结果数据为“算料”,汇集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四类知识产权审查结果数据,并建立定期同步更新机制,确保数据的权威性与准确性。其中,平台集成的知识产权检索分析、公布公告等多个信息服务功能模块,已成为助力企业精准研发创新、强化市场竞争力的“利器”。

通过平台检索分析,烟台中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及时掌握了竞争对手研发动向,同时结合自身技术布局短板,进而重新规划研发路线,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专利保护网。“得益于平台精准的数据与分析,我们的研发成本降低了约200万元,研发周期缩短了近20%。”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平台“一站供给”的数据资源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造血”,更能为其“救急”。

“对方起诉我公司生产的新能源电动车涉嫌专利侵权,索赔30万元。”不久前,客户娄某向济南一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求助。该机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登录平台,使用检索分析功能,仅用30分钟就锁定关键对比文件。随后娄某提交了无效宣告请求,涉案专利被宣告无效,娄某的企业成功化解难题。

而这并非个例。在食用油行业,鲁花集团曾因“影子品牌”的相似包装和名称蒙受损失,其法务团队依托平台,在2024年下半年捕捉到37条近似商标线索,提交20余件商标异议申请,挽回潜在损失超千万元。“以‘事后打假’变‘源头截流’,如同为品牌装上了‘智能防护网’。”鲁花集团法务部门负责人这样比喻。

“过去我们收集区域内重点产业专利布局数据一般需要3个到5个工作日,如今通过平台产业专利分析模块,仅需1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基础数据筛选,并生成包含技术分布、主要申请人、热点领域的可视化报告,大幅提升了项目前期分析效率。”提起平台的便利性,中新(重庆)知识产权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中新研究院)工作人员赞不绝口。

无论是企业研发中的专利情报获取,还是品牌保护中的商标监测,或是有关部门的产业数据研判,平台都以“数据全面、权威性高、服务便捷”的特性,有力推动了知识产权信息的顺畅流通与高效运用。

一网统管,构建协同生态

“我们想和高校合作研发健康饮食技术,却不知道从哪里找渠道。”重庆蔓味商业运营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曾因知识产权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卡在创新“第一步”。中新研究院依托平台,为其快速定位50余件健康饮食领域相关专利,并协助对接专利权人,推动专利转化落地。这背后,是平台地方服务机构协同管理模块发挥的作用——基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可通过平台入口直接访问重庆知识产权大数据联盟等地方特色专题库,实现国家与地方服务资源的“双向流动”。

此外,围绕知识产权全链条需求,平台通过搭建代理管理、考务服务、保护协同、司法联动等多类子系统与功能模块,打破地域壁垒、打通数据断点、理顺协同机制。尤其在司法查控功能模块,平台与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系统实现“总对总”业务协同,各级人民法院可通过线上渠道,实时查询当事人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情况,在线发起冻结、解冻等查控业务请求。这一应用不仅实现了知识产权综合管理的“一网统管”,更推动政府部门、服务机构、创新主体形成了联动高效的协同生态。

“过去是‘企业围着窗口转’,现在是‘数据围着企业转’。”一位基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评价,平台把政务服务做成算法服务,“让创新要素像自来水一样即开即用”。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平台将持续深化数据整合与智能应用,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从便捷办理向精准赋能升级,助力更多创新主体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先机。随着平台功能的不断丰富与优化,一个更加开放、协同、智能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正加速形成,为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 黄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