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利转化运用新机制激活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5-03-07 信息来源:知识产权报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专利转化运用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发力点。”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谭文英今年继续关注专利转化运用话题,提出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多路径进一步构建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新机制的建议。

自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专项行动方案)以来,专利转化运用工作进一步推进,为创新主体转型升级带来政策“红利”,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带去和煦“春风”。

今年是专项行动方案实施最后一年,当前推动专利转化运用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难点堵点?破解之策又从何处着力?今年全国两会上,谭文英结合长期调研实践,详细盘点待解难题。

“推动专利转化运用,构建高效‘接地气’的机制至关重要。我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仍然存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操作细则不完善、专利转化效益考核导向有待进一步加强、专利转化运用与产业企业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谭文英在接受本报特派记者采访时表示。

优化机制,第一要务便是管理模式的改革。“当前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主要集中在明确科研人员的权属占比。应进一步完善赋权后如何操作的详细规定,明确专利转化尽职免责行为界定、免责执行程序等具体执行细则;同时,可深入实施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专利的声明制度,进一步优化财政资助科研项目形成专利的科学管理。”谭文英表示。

落实专项行动方案,关键要“动”起来,这就需要政策层面尽可能地完善激励机制,减轻创新主体后顾之忧。“科技、教育、工信、人社等相关主管部门要调整完善政策‘指挥棒’,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将专利转化效益作为考核的重要因素。”谭文英建议。

这里的“动”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需要质量上的飞跃。在谭文英看来,需要进一步强化以专利质量提升促进专利产业化的政策导向,加强研究制定促进申请人提高专利质量的激励举措,以便产出更多“值得转”的高价值专利。

助力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是专利转化运用实施的“试金石”。谭文英建议,鼓励各地聚焦地区产业优势,加快优化产学研合作体系,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鼓励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以专利技术为核心,推动全产业链技术升级,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