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回望来时路 启航新征程(知识产权报)

——专利法实施四十周年座谈会回眸

四十不惑,四十岁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黄金年龄,对于中国专利事业而言同样如此。前不久,在专利法实施40周年之际,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了一场气氛热烈的座谈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出席会议,与参会代表共聚一堂,一起回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专利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入分析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为奋力开启专利事业发展新征程谋篇布局、献智聚力。

回首:适时而生 迎风成长

截至2024年底,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由24个月压减到了15.6个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座谈会上,申长雨用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展现了我国专利事业取得的累累硕果。“中国专利法的深入实施,不仅有力促进了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球专利体系建设和创新生态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立足40年专利事业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完善专利法律制度,持续提高专利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快实现‘两个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专利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申长雨表示。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志成主持会议。他介绍,专利法的诞生,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次思想革命和制度革命。专利制度运行40年来,逐步形成了采用“三合一”的集约立法模式、多渠道并行的纠纷处理模式、严保护为导向的高标准惩罚性赔偿制度、以转化实施为导向的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等中国特色。

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廖涛针对专利立法相关工作谈到:“专利立法需要适应时代需求,以良法护航创新发展。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修改,始终围绕激励创新这一核心目标,通过制度完善来解决实践中的痛点问题。专利立法还需平衡多方利益,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意志,维护公平正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庄晓泳表示,专利法实施40年以来,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等,与专利法一道形成专利制度体系,推动和保障我国专利事业持续发展,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40年前,历经10年酝酿,先后易稿20多次的专利法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中国的专利司法保护制度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朱理介绍,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以来,持续加大侵权赔偿力度,有力维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激发了创新活力。

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厅二级高级检察官杨建军介绍,40年来,检察机关在推动专利法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以来,统一行使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案件的检察职能,完善制度机制,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

回顾这40年,正是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助力我国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持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增进了社会公平与人民福祉,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望:应时而治 逐梦远航

十年磨一剑,走向下一个十年,各领域的知识产权人又当怎样开启新程?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看来,专利法的颁布和每一次修改,都与当时特定的国内外环境相关。当前我国专利创造能力、产业发展规模、整体法治环境等都有了长足进步。立足当下,基于我国是一个拥有超大人口规模、市场规模和产业规模的国家,我们需要着力提高专利质量和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和重大产业需求;还要提升专利的效益和价值,实现知识产权的附加值和效益,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专利法实施为科学技术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让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果权利归属、成果运用、侵权纠纷解决等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护航众多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时期。知识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于我国产业未来发展,以及世界话语体系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再接再厉,继续提升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规则体系中的影响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监事、首席法务官宋柳平表示。

“4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专利代理行业发展规模和社会贡献度实现快速提升。”针对专利代理行业的未来发展,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所长龙传红建议,要增强做好专利代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质量和价值,以及我国专利代理行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结合工作历程展开充分交流与分享,不仅让公众对专利法实施40年来的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知识产权人在新征程上继续完善专利法律制度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如同一场“春雨”,滋养着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沃土,涵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再结硕果。(记者 王晶 李铎 赵振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