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内外贸易“并驾齐驱”(知识产权报)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稳定企业具有重要作用。在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过程中,专利、商标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正发挥组合效应,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业内专家指出,这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内外贸一体化可能在短时间内加剧市场竞争,但长期来看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中外消费者均等收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企业应顺应内外贸一体化时代浪潮,综合利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持续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自身跨越发展。

着力打造企业“破局”利器

面对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外部环境,以知识产权助力实现内外贸一体化,是企业“破局”的有力武器。当下,部分企业已经展开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取得了积极成果。

“2024年,我们公司出货量同比增长20.7%,实现营业收入119.27亿元,其中境内主营业务收入55.31亿元,境外收入63.88亿元。”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石头科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内外贸量势齐升的好成绩,离不开对知识产权和市场需求的重视,“石头科技会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偏好,因地制宜调整市场策略。如针对我国消费者对产品智能化要求较高现状,石头科技研发出搭载机械手臂的扫拖机器人,可实现物体夹取和移动。该产品一亮相便引发热议,带动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公司已围绕该产品的机械关节、机械臂等技术进行了全球专利布局。”

在山东省青岛市的青岛万基万工具有限公司(下称万基万公司)厂房里,一批批砂轮在生产线研磨完成,同步发往国内国外。该公司生产部科长金成勋告诉记者,该企业此前一直外销研磨砂轮等产品,随着国内对相关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该公司也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从外贸到内销,本质上拼的是市场对品牌的认可度。”他介绍,万基万公司在国内注册了“YG及图”“NEW century”等商标,并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提升品牌知名度。“进入自动化时代,对产品品质稳定的要求更高。我们从原材料的购买,到每条生产线工序设定,再到每间厂房的温度、湿度等,都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多批次产品品质保持如一,用好产品擦亮品牌名片,用好品牌拓展更大市场。”金成勋说。

做好布局护航市场拓展

内销与外贸,是驱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但事实上,想要实现“双轮驱动”并非易事。消费者具体需求不同、国内外品牌认知差异等因素,都是阻碍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全球贸易市场风云变幻,但经历风雨有利于中国企业、企业家健康成长。”刘俊海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作为,综合利用立法、行政、司法等方式,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双循环战略有机衔接、同频共振。企业应通过加强自主研发、积极参与政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展有实用性、针对性的科研攻关工作,产出更多高质量知识产权,并通过专利购买、许可等多种形式,开展知识产权合作、防范侵权风险。“确权不是终点,企业应积极将自身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用商业化的头脑,聚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习惯,进行产品研发,将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刘俊海说。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江苏商标品牌研究中心主任徐升权建议,企业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中,应当特别重视商标权的归属与地域性风险,提前进行商标布局,以免造成商标侵权;要重视商标品牌的市场适应性风险,不同国家的文化具有差异性,要重视审查所使用商标品牌是否符合国内外不同文化,以免商标品牌声誉受损。“此外,外贸企业在国内开拓市场时,还可以积极利用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依托商标品牌开展质押融资等工作,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多助力。”徐升权表示。

“我国相当一部分外贸企业是民营企业。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为民营企业带来‘及时雨’,也是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定海神针’。企业应该利用这一机遇,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与此同时做好知识产权布局,为拓展国内外市场保驾护航,实现国家、企业、消费者的‘三赢’。”刘俊海说。(记者 赵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