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速高校专利转化
高校作为专利技术的“富矿”,其专利成果如何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下称转化中心)探索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提供助力,铺设了一条从校园到企业的“高速路”,让更多有价值有市场的专利抵达运用“目的地”,其相关做法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概念验证是打通专利转化“最初一公里”的关键。“专利转化运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尤其是医工交叉领域,涉及科研、临床、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想要把实验室里的‘黑科技’变成老百姓用得上的新产品,要跨越好几道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罗微举例,“比如我们发明的免疫力量化评估技术,要想真正用到临床,为患者精准诊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打通专利转化“最初一公里”,转化中心成立了市场化医工融合概念验证中心,建立了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团队,深入挖掘知识产权的应用场景,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找到“用武之地”。
与此同时,转化中心与企业共建中试制造基地,为已验证的成果提供测试生产,解决从专利到产品的工程化难题。谈及专利转化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李苏华说:“主要在于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化需求的错位。以我们研发的催化剂合成丁二酸二甲酯技术为例,该技术能将每吨生产成本降低5000元,而且已经在实验室层面验证其具有高效的催化活性,各项反应参数也满足了工业化要求,但受限于场地与费用等因素,无法开展中试放大验证和工艺包开发。而企业为了降低风险,普遍要求技术具备‘即插即用’的生产可行性,这一矛盾导致研发团队自行对接联系企业的过程并不顺利。”
为此,转化中心与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探索构建了“前端精准匹配—中端专业赋能—后端合规护航”的全链条协同机制。“在转化中心组织创新团队参加的第二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我们与宿迁联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建立联系,该中心随即协调进行实地考察。”李苏华表示,转化中心专业团队提供的技术定价模型有效平衡了校企诉求差异,助力双方高效完成了风险管控与合同合规性审查。这种深度协作让专利成果可以快速落地应用,帮助企业更快带来经济效益。
让高校教师走下讲台、走进车间是转化中心促进专利转化运用的一大举措。“截至目前,转化中心已邀请超1800名高校教师走进企业车间,为超90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有效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转化中心主任李家玉介绍,转化中心还组建了涉及各个技术领域的全职技术经纪人团队,深入高校驻点开展专利分级分类、转化门诊、实地调研等活动,积极推动高校知识产权的许可与转让。目前,转化中心已经通过技术经纪人促成成果转化合同194项,涉及金额超3亿元,让高校知识产权实现“落地生金”。
专利转化运用不是简单的“技术搬家”,而是要打造一个创新生态圈。“转化中心不仅是我们的‘技术翻译’,把深奥的专业术语转化为企业听得懂的商业语言;还是技术供需对接的‘资源超市’,将专利技术和企业需求都摆上了货架,让双方能够各取所需;更是创新团队的‘创业教练’,做调研、谈费用、签合同……转化中心工作人员贴心地教我们如何将手里的好技术转化为好产品。”罗微表示。
“未来,转化中心将继续立足高校供给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转化链条;同时扎根地方,结合‘一镇一业’产业现状,将转化工作站建设网络进一步织密,推动高校知识产权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李家玉表示。(记者 赵振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