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我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更要坚定不移把质量作为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主旋律和硬任务。从优指标、展导向到严审查、沥真金,从提供精准服务到营造良好生态、全面支持创新,高质量专利创造正加速聚变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的能量源泉。
专利预审 提升申请质量
10.9万件
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建设,目前在全国29个省区市设立了7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17.2万家备案主体提供集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于一体的“一站式”保护。
其中,专利预审服务是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定位,为创新主体提供的公共服务,旨在帮助申请人消除文本错误和明显的实质性缺陷,切实提升申请质量。高质量申请进入专利审查程序后,审查效率将明显提高,当前通过专利预审服务可使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缩短至3个月。今年前5个月,通过保护中心预审途径进入审查程序的3种专利申请达到10.9万件,同比增长37.5%,有效满足了创新主体快速协同保护需求。
同等保护 支持全面创新
8000家
依托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这一重要节点,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高质量专利创造“走出去”“走进来”双面开花。
一方面,各保护中心充分发挥窗口优势,为国内外各类主体提供一视同仁的快速协同保护服务。目前,在各保护中心备案的外资、合资企业已经超过8000家。另一方面,各保护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支持企业“走出去”。今年前5个月,各保护中心共开展导航分析项目97个,指导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海外布局;加强跨境电商、海外商标抢注等领域风险监测,累计向企业提供海外纠纷应对指导咨询服务1137次。
按需审查 提升审查质效
60.4万件
为响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国家知识产权局陆续推出专利优先审查、快速审查、集中审查、延迟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构建了“当快则快、当缓则缓、快慢结合、随需而变”的按需审查工作机制。
今年1月至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开展3种专利优先审查8.4万件、快速审查11.6万件、延迟审查9300余件、集中审查13批次;“十四五”以来,累计予以优先审查60.4万件、延迟审查6.6万件,授权了一批能有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价值专利,在我国专利审查周期维持世界同等制度下领先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从“统一节奏”向“精准供给”的转变。
质量监督 促进审查优化
67%
国家知识产权局坚持以高质量审查激励高水平创造、推进高水平保护、促进高效益运用。在提高专利授权质量方面,严格依法审查,加强创造性审查,强化相同审查领域的质量管理和业务指导,持续推进与初审、实审、复审、无效各环节的协调联动。在专利申请源头治理方面,坚持治理成果巩固和加强正向引导并重,推动创新主体、代理机构不断提高申请质量。
国家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社会对审查质量的监督和评价,今年大幅增加审查质量社会满意度调查样本数量,同比增加了67%,通过扩大调查覆盖面,进一步客观准确了解创新主体对审查质量的评价,坚持问题导向,不断优化审查工作。
集中整治 优化代理生态
35家
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连续7年开展针对代理行业的“蓝天”行动,今年该行动强调“综合治理”,目前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比如,在查办重大案件方面,根据已掌握的冒用企业信息、伪造公章文书、违规编造专利等相关线索,组织有关地方集中查办相关重点机构12家,已立案4家。在整治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排查发现的35家代理非正常申请数量较多的机构进行集中整治,拟作出停业、吊销等重处罚。在集中清理不规范业务招揽行为方面,对日常监管中排查发现的89条“包授权”、冒用官方名义等不当营销行为线索,联合相关部门指导10家平台企业进行限期集中清理,发送专利商标代理业务营销禁限词库,推动其建立常态化审核机制,切实履行平台责任。
同时,作为全国性专利代理机构行业自律组织的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也不断加强行业引导和自律监督,通过突出精准引导、细化质量评价、强化质量意识等举措,推进专利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创新成果转化为高质量专利申请。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李杨芳
版式设计:姚立辉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