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日前召开,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海养殖智慧升级、风电装备破浪前行、海洋生物医药专利“生金”,中国海洋经济在创新驱动下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航道。
近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释放重磅信号,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聚焦创新驱动、高效协同等五大方向,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路径。在这一背景下,知识产权正成为激活海洋经济创新动能的关键引擎,推动深海科技、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助力蓝色经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政策赋能 激活蓝色动能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并将“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指出“要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一要求为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海洋是人类的宝库,而人类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一系列海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政策红利驱动下,海洋经济领域创新活力迸发。广东蓝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海洋牧场、海洋生态修复和海底探测技术研究,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专利转化。该公司研究院负责人官晓俊对本报记者介绍,该公司目前已提交专利申请64件,其中28件获得授权,涉及海洋工程修复、海上移动平台等多个领域,在相关专利技术的“加持”下,该公司预计今年产值可达4.5亿元。
在福建宁德海域,“福鱼荟·闽投1号”半潜式深海养殖平台宛如一座海上科技堡垒。这里没有传统渔场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水下机器人灵巧巡检、智慧渔业4.0系统精准调控。“这是我们独创的低密度科学养殖模式,具有专利保护的网衣防附着技术是关键。”该平台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项技术显著减少了对海洋生态的扰动,实现了养殖效益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该平台还将5G、气象监测、可视化养殖及无人机应用引入日常运营。创新的“大渔带小渔”合作模式,带动了千余名当地渔民增收。
在另一处海域,一场“智变”正在悄然发生。北京海舶无人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河马无人船”,正灵活穿梭于养殖区。这艘运用了多件专利的模块化无人船,可搭载水质检测、水下测绘等设备,为养殖管理者提供实时精准数据。“就像给海洋装上了‘智慧之眼’。”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董轩岐对记者表示,其集群智能调度技术大幅提升了管理效能。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在海洋新能源领域,海上风电已成为重点发展方向。2025年,国内在建项目超9吉瓦,中天科技、亨通光电等企业海缆订单纷至沓来,分别达134亿元、180亿元。漂浮式风电、深海系泊链技术加速突破和知识产权保驾护航,为深远海风场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能源融合应用更是亮点频现。“风电+数据中心”模式下,上海临港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冷却降低能耗,开创“陆数海算”新模式;“风电+渔业”领域,广东阳江、珠海建成风渔融合平台,提升了海域综合利用率。这种创新融合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为海洋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向海图强 赋能产业发展
近年来,各地在政策加持下,推动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逾1.8万亿元。广东省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挺进“深蓝”提供科技力量支撑,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20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海洋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积极促进海洋科技成果不断加快落地应用。
为解决海洋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相关部门积极搭建融资平台。6月25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等单位在上海联合举办蓝色信贷、海洋能装备和海洋中小企业投融资路演活动,11家企业和科研团队面向数十家金融机构及近1万家投资机构进行路演,融资需求近100亿元,为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在金融创新方面,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取得突破。我国首个海洋生物医药专利资产包证券化案例已落地,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为投资者参与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指出,源于海洋技术专利发展,当前海洋产业投资迎来新机遇,在蓝色债券、海洋碳汇金融等创新工具推动下,更多投资者关注海洋风电、深海养殖等新兴产业。
此前,为了推动海洋领域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的市场化进程,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应运而生。该联盟由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龙头企业共同发起,联合50余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组建,旨在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知识产权协同服务体系,为我国海洋产业注入创新动能。
“长期以来,我国海洋产业面临核心技术专利分散、科研转化率低的问题。”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秘书长吴洁告诉本报记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常因信息壁垒而难以实现产业化。如今,联盟专利共享池可通过交叉许可和共有专利,助力创新主体化解“重复研发”困局。
沿海省份的海洋产业知识产权与创新实践如星火燎原。近日,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舟山,聚焦船舶与海工装备、数字海洋、深海技术等领域,辐射“一条鱼”等传统优势产业。舟山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团队基础以及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去年,舟山市现代海洋产业新增授权专利1400件,同比增长12%。目前,舟山市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以船舶与海工装备、数字海洋、深海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知识产权已融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从深海到浅海,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海洋经济发展涵盖多领域的创新突破,也更需要知识产权的全方位护航。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码、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产业融合深入推进,我国蓝色经济在知识产权的“加持”下,必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记者 陈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