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媒体视点

浙江:精准“滴灌”创新良田(知识产权报)

提供多元化、全过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惠及1.17万家中小企业——

先后落地全国首单专利实施失败费用损失保险、高校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银行间市场知识产权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在浙江,一系列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产权金融新举措新产品,让“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的任务目标转变为看得见的成果。

“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积极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支持金融机构持续研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保险、证券化、上市服务,以及专利密集型产品融资等多元化金融产品,有力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丰富政策库 坚持激励先行

“3年前,公司落户衢州时,资金链紧张。尽管我们攻克了12项‘卡脖子’技术,相关产品也颇受产业链企业青睐,但因初创期采用轻资产运营,面临融资困境。”浙江奥首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薛军刚介绍,得益于衢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的支持,中国建设银行衢州分行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队,重构评价体系,将企业核心知识产权作为关键增信要素,最终使企业获得授信1.6亿元。

“这笔资金助力企业实现年产3.6万吨的突破,目前企业自主研发的半导体封装用高纯蚀刻液即将量产,新一代5纳米制程配套材料也已完成中试。”薛军刚表示。

记者了解到,2024年,浙江省专利、商标质押授信金额达5197亿元,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为企业成长发展引入资金“活水”,1.17万家中小企业将知识产权变成“真金白银”。

在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金融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让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进来?浙江省坚持激励先行,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风险补偿、优化服务,用扎实有力的利好政策解除其后顾之忧。

“我们会同省财政厅,推动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保险、风险补偿等金融服务作为中央服务业资金和省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方向。全省11市、95%以上的县(市、区)均出台了贴息、评估费用补助、惠企奖励等地方性支持政策,推动金融机构能贷、敢贷、愿贷。”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落实风险补偿方面,杭州、宁波、绍兴、丽水等地,因地制宜建立专利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覆盖1622个贷款项目、2.59亿元放贷资金。目前各风险补偿机制下的产品共产生6个代偿项目,总体代偿率低于1%,有效促进了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增长。

浙江省还积极优化公共服务,在全省推广专利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实现国家事权本地办、线上办,办理周期缩短至1个工作日,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放效率。

探索新路径 坚持改革破题

许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研发创新过程中,不仅需要金融活水的灌溉,更需要精准“滴灌”,以个性化策略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为此,浙江省坚持改革破题,开展了知识产权保险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以及专利密集型产品金融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公司此前遭遇专利被侵权事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23年,企业从宁波市知识产权保险运营服务中心了解到相关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便为一款专利产品投保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最终获得30万元保障额度。”宁波某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次年,公司投保的外观设计专利产品投入市场后,遭遇5家生产商侵权。公司借助宁波市知识产权“保险+服务”模式进行维权,在获得胜诉的同时,企业支付的法律费用在3天内就获得保险公司全额理赔。

“该模式引入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了从调查取证到法律诉讼再到理赔服务的完整链条,有效提升了维权效率和成功率,降低了维权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切实维护了企业权益。”上述公司负责人表示。

为加速推动知识产权保险落地见效,浙江省设立了“浙江省知识产权保险创新支持中心”,创新研发PCT国际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等5款知识产权保险创新产品,鼓励保险机构提供多元化的保险支持,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环节提供有力的风险分担保障。

在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方面,浙江省建设知识产权证券化服务综合体,打通银行、券商、资产评估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服务全链条,探索由商业银行开具银行融资性保函,为中小科创企业担保增信,形成100%市场化销售的发行模式。

浙江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的受益者。2023年,该企业参与了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牵头设计实施的全国首单全流程市场化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获得800万元融资。该项目将知识产权相关未来收益权拆分打包,使其能在市场流通,解决了知识产权估值和流动性问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缓解了资金压力,保障了“研发—投入—回报”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创新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此外,浙江省还开展了专利密集型产品金融创新,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与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合作,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探索建立专利产品价值评估模型,对全省415件专利密集型产品进行价值评估。

通过创新性服务模式、多元化产品,知识产权金融精准滴灌创新良田,让“浙”里孕育出更多创新可能性。(记者 王晶 通讯员 黄超然 魏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