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利转化运用强效赋能工作方案》出台——
2025年,以300家中小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累计备案专利产品达到1900件以上,备案产品累计销售额突破3000亿元;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10项以上;力争建设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成果融合发展工作站40家以上……近日,《广西专利转化运用强效赋能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印发,一系列明确目标勾勒出广西在专利转化运用方面的行动路径。
根据《方案》,广西将实施“百校千项”专利转化、专利产业化促进企业成长、产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和知识产权服务效能提升四大行动,加快构建专利转化运用长效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明确专利转化运用的工作目标,不仅有助于凝聚各方力量、精准发力,更能够推动知识产权真正成为支撑广西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聚焦中小企业 激发创新活力
中小企业是《方案》中的高频词。
《方案》提出,推广运用广西特色“1+1+1+N”高效专利转化工作模式,支持分领域调研收集中小企业技术需求,依托专利盘活系统,分析挖掘符合企业需求的存量专利及其科研团队,促成一批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精准转化;组织参与2025年“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搭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交流对接平台;对300家列入专利产业化样板培育库的中小企业,通过“白名单”机制推送至银行业金融机构,并通过单列信贷额度、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效率和规模……
“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更是广西经济韧性和活力的根基。将政策与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有助于激发其创新内生动力,让他们有信心搞研发、有能力闯市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强调。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西牛皮公司)是位于广西南宁的一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专利转化运用的受益者。该公司通过实施专利许可,累计获得许可费474万元。今年,西牛皮公司以防水技术核心专利支撑企业创新发展获评2024年广西专利转化运用十大优秀案例。
“我们期待通过《方案》的实施,帮助更多像西牛皮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通过专利转化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加强产业协同 塑造发展优势
如何让专利转化运用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方案》提出,围绕关键金属、人工智能、糖产业等重点产业,探索建设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推动构建专利池,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专利池能降低技术许可交易成本,有助于整合资源,形成产业合力。而与创新联合体协同联动,可实现从研发源头植入知识产权战略,实现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同频共振。”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专利密集型产品作为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的重要纽带,既体现科技成果转化实效,也承载服务产业与民生改善的双重使命。截至目前,广西累计备案专利产品1589件,关联有效专利1.187万件,为专利密集型产品的规模化培育不断打牢基础。
在此基础上,《方案》进一步提出,2025年底前广西全区累计专利产品备案数量达到1900件以上,备案产品累计销售额突破3000亿元。
“我们致力于推动企业将专利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强化商标品牌与专利密集型产品联动,培育一批具备‘硬科技、好产品、强品牌’的标杆企业,全面提升‘广西制造’的附加值和影响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完善服务体系 助力效能提升
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链条、高效率的专利转化生态系统离不开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
在金融服务方面,《方案》提出,将充分利用广西金融惠企财政贴息政策,积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担”等特色金融产品;指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力争发行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同时,保险行业也将创新推出涉及专利许可、转化、海外布局、海外维权等保险新产品,为专利转化运用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在服务支撑方面,广西正加快推进南宁高新区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升级,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集聚载体。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南A中心)建设”工作机制,为南A中心建设提供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支撑。此外,广西还充分利用粤桂知识产权服务业区域协作帮扶工作机制,推动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为高校院所提供高质量的专利转化运用服务。
在国际合作方面,广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将通过东盟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开展知识产权系列公益培训,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
“专利转化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各方力量协同发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支持、加强人才培养等多措并举,为专利转化运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支撑,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实现。”(记者 张彬彬 通讯员 吕凯丽)